同唱“校馆弦歌” 共育时代新人

:2025年10月27日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校馆资源是育人载体,需系统谋划。发挥校史馆、博物馆等协同育人作用,深化思政教育,培养时代新人。

让“校馆弦歌”成为育人的有效载体与有力抓手,非一日之功,需系统谋划、久久为功

加强校际场馆之间的交流互动,运用好不同高校各类特色场馆的宝贵资源,发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同育人作用

一间间铭刻奋斗足迹的校史馆,一座座珍藏文明记忆的博物馆,一幢幢承载智慧结晶的图书馆,一栋栋见证时代变迁的老建筑,近期中央主流媒体重磅推出的“校馆弦歌”系列报道,勾勒出一幅幅巍巍学府、弦歌不辍的生动图景,让越来越多“藏”在大学校园里的场馆、珍展走进公众视野。

各高校校史馆、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等场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素材与精神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阵地,是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场所,也是不懈追求真理、潜心科技创新的前沿。当青年学子步入庄严肃穆的场馆,那些历史的风云变幻、文明的波澜壮阔、先贤的智慧光芒,便不再抽象,而是化为一种直抵人心的情感冲击与价值共鸣;那些静默的青铜、温润的玉石、斑驳的简牍,便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插图,而是可触可感的时空信物。

蕴藏着家国情怀、人文理念、科学精神的各类校馆在特定空间与叙事中,构筑起一个立体的、沉浸式的“文化情境”。“情境化”与“具身化”的融合,正是发挥“校馆弦歌”思政育人功能的深厚基石,使其超越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局限,迈向主客体交融、情理共振的育人新境。

在“校馆弦歌”里追寻真理之光。发挥“校馆弦歌”的思政作用,首在利用这些场馆,引导青年学子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悲壮征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缔造新中国、开辟改革开放、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奇迹。这种基于真实史料和实物场景的“历史对话”,让“真理之甘、信仰之源”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化作可感可触的精神体验,远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触动心弦,有助于青年学子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在“校馆弦歌”里涵养家国之情。思政教育既关乎宏大叙事与国家认同,亦关乎个体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与健全人格的培育。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两弹一星”清华元勋展区,14位出身清华大学的“两弹一星”元勋肖像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目光仿佛穿越时空;在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一张粉色旧车票上“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字句,醒目而炽烈。这些沉默的展品无声诉说着历史,记录着无数个体抉择与国家命运交织的珍贵记忆。承载这些记忆的一图一书、一物一景,可亲、可感、可触,静静陈列却似有千言。这是对青年学子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洗礼与有效塑形。这种震撼人心的实景教育,有利于激发青年学子树牢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的初心使命。

在“校馆弦歌”里砥砺担当之志。各类校馆一头连接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一头镌刻着个人成长成才进步的印迹。通过在这些校馆开展实践性、探究性学习,引导青年学子关注现实问题,理解国家战略,践行科学精神。这种连接现实的“场域学习”,能有效引导青年学子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情感上认同的价值,转化为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勇于实践的行动能力,激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实践中砥砺担当之志,练就过硬本领,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让“校馆弦歌”成为育人的有效载体与有力抓手,非一日之功,需系统谋划、久久为功。学校层面,应更主动地将校馆资源纳入整体教学规划,鼓励教师参与校馆教育设计,将“校馆弦歌”深度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将教研活动延伸到校馆空间,开发系列化、进阶式的校馆融合课程。校馆方面,需转变观念,提升教育服务功能,从传统的“保管展示者”进阶为“教育服务提供者”和“公共文化对话平台”,针对学生特点开发互动式、探究式教育项目,提供专业讲解与学术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则需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建立有效的校馆合作机制与评价激励体系,确保“校馆弦歌”育人常态化、长效化,避免流于“一次性”活动。此外,让“校馆弦歌”音更准、律更美、意更深,实现共育时代新人之目标,还需要加强校际场馆之间的交流互动,运用好不同高校各类特色场馆的宝贵资源,发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同育人作用。

(作者:赵红华,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校馆弦歌 育人功能 校史馆教育 博物馆思政 红色文化传承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同唱“校馆弦歌” 共育时代新人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一品教育:凭良知教书育人,靠实力赢得赞誉!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