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编辑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瀚阳学校 李丹丹
孩子最需要了解的不是世界,而是他们自己。他们需要从我们的眼中、声音中、肢体表达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题记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的作者是加拿大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它剖析了依恋关系对儿童成长的核心价值,指出孩子行为的本质是渴望被养育者“看见”而非单纯矫正。他们需要通过养育者的回应确认自我存在感,在安全依恋中建立方向感。若长期缺乏情感回应,孩子可能陷入“无回应之地即绝境”的心理困境,进而引发行为偏差或自我封闭。
初读此书时,我为其“关系先于教育”的理念所震撼,在实践中更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始于对生命需求的看见与回应。
孩子需要“被看见”,而非“被赞美”
研究表明,经常被赞美的孩子反而更担心失败。在一项儿童解数学题的实验中,解完简单题目后,研究者对部分孩子赞美其智力(“你太聪明了!”),对另一些则指出其努力(“你很用功”)。随后面对更难的题目时,因“聪明”被赞美的孩子更担忧失败,倾向于选择简单任务,遇困难时更难坚持,易焦躁,甚至自尊水平下降。
赞美天赋竟会打击自尊?这看似反直觉,却契合我们的经验。赞美虽令人愉悦,本质仍是评价——它将人捧高后匆忙定论。这种“结论”带来压力:受赞美者常担心自己配不上赞美,从而更倾向于重复安全行为(“既然这样做被肯定,何必冒险?”),甚至可能选择放弃(“怕再写下去露怯”)。
例如,夸孩子“这幅画太美了!”或“你是小棋王!”,孩子会开心。但若再请其创作或对弈,他可能犹豫。过度赞美如同定性,反而关闭了沟通空间(潜台词如:“承认吧,你就是差学生”),带有拒绝意味。孩子只需“认罪”,无须多言。
相反,非评价性的“看见”更接近真相。它描述经验本身,为信息流通创造空间:“说吧,我对你经历的感到好奇。你只需描述,无须辩解。” 例如,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和河,河里有只船,船上的人在钓鱼吗?还戴着帽子!这边画了太阳,那边画了月亮,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这种对经验本身的认知和确认,远比挖空心思的“赞美”更能传递重视。
降低标准要求,温和回应期待
内向孩子在集体中易被忽略。他们怕“抛头露面”却渴望关注,但过分张扬的关注会令其害羞失措。他们更需温和、具体地回应。
班上曾有位安静内向的女生,集体游戏时总躲闪。一次“凑数找朋友”游戏中,活跃的孩子很快参与,她却站在一旁观望。以往我会特别关注她,这次则不同:每当走到她面前,我自然地短暂拉住她的手(即使她很快松开)。几轮后,她竟主动加入队伍,开心地与同学拉手游戏。再次开始时,我走到她身边,用力握住她的手带她寻找“数字朋友”。
身为教师,需“因材施教”。内向孩子常自我要求严格(“细线条”),教师宜适当“粗线条”——降低“标准线”要求。过高关注易增其心理压力,关注度骤降又易致心理落差。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照、走近他们,多花时间陪伴,让其感受到被关注和在乎。获得安全感后,他们便更愿参与游戏、表达自己,逐步开放地融入伙伴。
看见的前提是建立关系
“看见”的前提,是父母与孩子建立起“有回应”的关系。孩子出生虽与养育者自然关联,但真正的“关系”核心在于“互动与回应”——尤其是当孩子啼哭、叫喊、欢笑或伤心时,能否得到及时回应。孩子需在此类回应性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幼小的他们,唯有得到回应与关照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无回应对孩子而言如同死亡般可怕。
长时间被无回应情绪包围的孩子,易出现发展缺失:逆反、逃避、攻击性、欺凌、成绩不佳、性意识扭曲、社交障碍等。这些常被归因于性格或孩子本身,《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则揭示:根源往往在于幼时未被“看见”。养育者未能在孩子各种情绪时刻给予足够关注与回应,孩子便逐渐封闭自我,不再期待。
我们常只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却忽视行为背后的意图。唯有关注意图背后的需要与感受,才能“看见”孩子的心。心与心的相互理解,才能让爱在亲子间流动。人唯有被“看见”(被发现),才感到生命有意义、与他人有连接。被看见是生命最本能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