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者手记|温艳玲:“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2025年07月21日 青年说
分享到:

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曹县磐石中学教师 温艳玲

“把手机交出来!说了晚上九点必须睡觉,你耳朵长哪儿去了?”

初三的小凯把手机往枕头底下一塞,闷头喊:“就玩十分钟!”

爸爸一把扯过被子:“我数到三,再不听话我就砸了它!”

这场对峙最终以小凯摔门而出告终——爸爸用权威“赢了”这场冲突,却把孩子越推越远。

在家庭教育中,“赢了孩子”与“赢得孩子”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却指向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向。“赢了孩子”是用控制、惩罚等手段迫使孩子屈服,看似暂时解决了问题,却会让孩子滋生反叛或盲目顺从的性格;“赢得孩子”则是用尊重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激发孩子的合作意愿,让他们从心底愿意与父母并肩面对问题。前者是短期的“胜利”,后者才是长期的“共赢”。

被“赢了”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两种极端:要么用激烈的反抗证明自己的存在,要么用无底线的顺从隐藏真实的想法。

初二的丽丽曾因为考试作弊被妈妈发现,妈妈当着亲戚的面把试卷撕得粉碎:“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撒谎精!”从那以后,丽丽再也不跟妈妈说学校的事,哪怕被同学欺负也只是默默忍受。她在日记里写:“反正我说什么妈妈都不会信,不如不说。”

另一个例子是初一的小浩,爸爸总用“我是为你好”强迫他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报奥数班、穿不喜欢的校服、不准和“成绩差”的同学玩。久而久之,小浩变得沉默寡言,爸爸说什么都点头,却在背后偷偷逃课去网吧。老师找家长谈话时,爸爸才发现:那个看似“听话”的孩子,早已用消极抵抗对抗自己的控制。

这就是“赢了孩子”的代价:父母用权威筑起高墙,看似挡住了孩子的“错误”,却也阻断了彼此的信任。孩子要么在对抗中变得叛逆,要么在顺从里失去自我,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教育的初衷。

赢得孩子,从理解开始

赢得孩子的第一步,是放下“我是大人你必须听我的”的执念,先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向他们核实这份理解是否准确。

初三的小冉因为模拟考失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妈妈没有敲门指责“肯定是你考前玩手机了”,而是隔着门说:“这次没考好,你心里是不是特别难过?觉得努力了却没回报?”(表达理解)房间里传来闷闷的声音:“嗯,还有点丢人。”妈妈接着说:“是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吗?”(核实理解)小冉“嗯”了一声,妈妈才说:“那你愿意出来聊聊吗?我听听你的想法。”

如果妈妈一开始就下定论,小冉只会把门锁得更紧。但当她感受到“妈妈懂我的难过”,才愿意打开心门。对初中生来说,“被理解”比“被安慰”更重要——他们不需要“没关系下次努力”的空话,而是需要“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的接纳。

有位爸爸分享过一个细节:他的儿子总在睡前和同学发微信,提醒了几次都没用。他没有直接没收手机,而是说:“你睡前总看手机,是不是觉得和同学聊天能放松一下?”(表达理解)儿子点头,爸爸又问:“是担心错过他们的消息吗?”(核实理解)儿子说:“嗯,他们总在睡前聊游戏。”爸爸说:“我明白了,那咱们可以想个办法,既能让你和同学聊天,又不影响睡觉。”正是这份精准的理解,让孩子愿意继续沟通。

用同情搭座桥,而非用道理筑堵墙

理解之后,第二步是表达同情——不是宽恕孩子的行为,而是让他们知道“你的感受我懂”。如果能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往往能让孩子放下戒备。

初一的小宇因为在课堂上和同桌吵架被老师请家长,回家后垂头丧气。妈妈没有说“上课就该好好听讲,吵架就是你的错”,而是说:“被老师叫家长,肯定觉得特别没面子吧?我上初中时,曾因为和同学抢自习课的座位吵起来,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那几天都不敢看老师的眼睛。”(表达同情并分享经历)小宇惊讶地抬起头:“真的?是他先抢我的笔记本!”妈妈点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想吵架,但课堂上确实该专心听课。”小宇想了想:“下次他再抢我东西,我就举手告诉老师。”

如果妈妈一开始就讲道理,小宇可能会顶嘴“是他先惹我的”。但当妈妈说出自己的经历,孩子会觉得“原来妈妈懂我的委屈”,道理不用多说,他们自己就会反思。

同情就像一座桥,能让孩子从“对立”走到“合作”。当他们知道“爸爸妈妈也曾有过同样的烦恼”,就会相信“他们能理解我,也能帮我”。

说你的感受,而非发泄你的情绪

当前两步铺垫到位,孩子往往会愿意听父母说话。这时,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比指责更有力量。

初二的小航总在周末熬夜打游戏,早上起不来吃早饭。爸爸没有说“你再这样就别想玩游戏了”,而是说:“看到你周末早上十点还没起床,我担心你早饭不吃伤胃,也怕你作业写不完周一被老师说。”(表达感受)小航放下手机,低声说:“我就是周末想放松一下。”爸爸叹了口气:“我知道你学习累,但看到你脸色越来越差,我心里真的挺着急的。”(继续表达感受)小航沉默了一会儿:“那我周末早上九点起来,吃完早饭再玩。”

表达感受的关键是用“我”开头,说事实、讲感受,不说评判。“你天天熬夜,简直无可救药”是发泄情绪,会引发对抗;“我看到你熬夜,担心你的身体和功课”是表达感受,能引发共情。前者是“赢了孩子”的姿态,后者是“赢得孩子”的智慧。

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而非被动接受

最后一步,是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问他们“以后怎么做能避免这种情况”,如果没有想法,就提出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初三的小雨总忘记带校服,每周都要妈妈送两次。妈妈没有说“你必须前一晚把校服放书包里”,而是按四步法沟通:先理解“忘带校服被老师说,肯定不舒服吧”,再同情“我初中时也曾忘带红领巾,被校门口值日生拦着特别尴尬”,接着说“我每天上班路上给你送校服,担心迟到扣工资”,最后问“你觉得怎么才能记住带校服呢?”小雨想了想:“我可以把校服挂在书包旁边,睡前看一眼。”试了一周,果然没再忘带。

有位爸爸面对儿子“作业总拖到晚上十点”的问题,没有催“你能不能快点写”,而是引导他想办法。儿子说“写作业时总想玩橡皮”,爸爸建议:“那咱们试试写作业时把橡皮收起来,写完一科再玩五分钟?”儿子同意了。后来,他们还一起制定了“作业时间表”,效率提高了不少。

上面是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友善、尊重与关心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就像园丁不会强迫花朵按自己的意愿开放,而是提供阳光和雨露,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在被理解、被尊重的环境中,学会主动承担、积极解决问题。

当父母放下“必须赢”的执念,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懂事,更愿意合作。因为“赢得孩子”的本质,不是让他们听我们的话,而是让他们愿意和我们一起,面对成长中的每一个挑战——这才是教育最珍贵的成果。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齐鲁晚报 齐鲁 记者 实习生 策划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山东教育者手记|温艳玲:“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