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从图书馆借来的《城南旧事》,封面上的骆驼被人用圆珠笔画了个铃铛,红墨水晕染成模糊的圈,倒像我高中书包上挂的铃铛,洗得褪了色还在响。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总喜欢追着书里的骆驼跑。看小英子数骆驼嚼了多少下草料时,我就趴在课桌上数窗外的麻雀,被老师敲着脑袋问,“数够一百只了?”那时候觉得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课间操的哨子好听,把“我们看海去”抄在笔袋上,跟后桌的阿杳勾手指:“考上青岛的大学,就去海边捡贝壳。”她当时正啃着苹果,果汁滴在字上,晕染成小小的海。
后来那笔袋被妈妈收进了旧书包。直到年初寒假结束整理行李,发现阿杳画的骆驼夹在书里——她总说骆驼的驼峰该画成馒头,结果画得歪歪扭扭,倒像食堂卖的豆沙包。视频时给她看,屏幕那头正飘着雪,到哈尔滨旅行的她说“这里的雪比青岛的浪头还大”,俩人笑出眼泪,像书里小英子看着妞儿的辫子消失在胡同口,心里有点空,又有点暖。原来有些约定没实现,倒成了挂在记忆里的铃铛,风一吹就响。
翻到“爸爸的花儿落了”那段,怔了好久。台灯的光落在“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上,忽然看见爸爸第一次送我去高铁站的背影——他帮我抬行李时,不小心磕到地上,石头把行李箱磕出个小坑,像书里英子爸爸钉扣子时锤偏的钉眼。临走时他拍着我的书包说“以后靠你自己了”,书包上的铃铛晃了晃,让人想起书里骆驼走过胡同时的驼铃叮当。这才懂,长大哪是突然的事,是像骆驼啃草那样,一口一口磨出来的:第一次自己缝掉了的纽扣,第一次在辩论会上驳倒对手,第一次帮学妹改简历时,忽然想起爸爸当年教我系鞋带的耐心。
合上书时,窗外的月光漫过对面楼的天台,几个学长弹着吉他,跑调的《童年》随着风飘过来。书里的驼铃、书包上的铃铛,忽然在风里合在一起响。原来林海音写的不是旧事,是每个年轻人心里的铃儿——那些没赴的约、没说的谢谢、没敢做的梦,都在铃声里慢慢酿成勇气。
或许未来的某天,我们也会像林海音回望城南那样,想起大学宿舍的泡面、图书馆里的旧书、朋友间没实现的约定。但那时一定懂得,所谓传承,不是重复过去的故事,而是带着那些珍贵的品质继续前行——就像驼铃的声音会传给下一队骆驼,我们心里的光,也会照亮后来者的路。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让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向前走的力量。
文/唐淑怡 北京服装学院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翟永军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