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文字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艺术征途;总有一些情感似潺潺溪流,润泽我们干涸的心灵土壤。《傅雷家书》便是这样一部承载着无尽爱意与深刻哲思的经典之作。初读该书,我还是一名琴童,再读时,我已身处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学专业。一封封书信将傅雷夫妇对儿子傅聪深沉细腻的爱与教诲娓娓道来,也引发了我对人生、艺术和成长的诸多思考。
傅聪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钢琴家,也是我专业学习里值得关注的大师。某次课堂上聆听了傅聪演奏的肖邦玛祖卡,其细腻的触键、多变的音色以及对玛祖卡节奏的处理,让我想起初读《傅雷家书》时傅聪回信中分享的在波兰学习钢琴的经历。一曲终了,我兴趣大增,便在课后重翻这部经典,探寻傅雷夫妇与傅聪间对艺术的理解交流。
与童年读此书时状态大不相同,儿时阅读,对很多观点理解不深,更多学到傅雷对傅聪的日常行为教导。如今20岁的我成为专业音乐院校学生,再次翻开,除感受到傅雷夫妇的殷切关心,还看到一位青年的真实成长。傅聪的经历与坚韧、谦卑的品质深深影响着我,同样,作为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他的学习之路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让我产生强烈共鸣。
读傅雷所写的《傅聪的成长》,初读时画的斑驳铅笔印记重现眼前,至今仍让我备受启发。傅雷说:“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他将品德放在首位,我也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学艺先学德”是真理。作为音乐专业学生,我认为艺术要服务于人民,创作演绎要以人民为中心,对集体、国家、人民负责。
另一点让我深思的是,为何傅聪的钢琴演绎如此细腻且广受好评?再次阅读,我找到了答案,那便是他自幼对艺术的热爱与广博积累,让他对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美”的感受与向往,使傅聪的音乐自然体现出“美”,傅雷鼓励傅聪广泛涉猎绘画、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汲取灵感养分,丰富艺术表现力。他认为艺术相通,打破学科界限才能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更高成就。这一观点放到现在也极为合适,艺术的相通性不仅是形式技巧相似,更是人类精神世界共通性的体现。
合上书卷,《傅雷家书》中的音乐哲思仍在耳畔回响。在当今多元文化的时代,这部经典如明镜,映照出艺术的真谛。真正的艺术教育,是让每个音符承载家国情怀,让每次演奏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这或许就是《傅雷家书》给予当代青年艺术工作者最珍贵的启示:在追求艺术卓越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琴键之下那片孕育文明的土地。
文/孙梦晗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卢茜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