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乡土,讲好中国故事——重读《乡土中国》

:2025年08月04日 新京报
分享到: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我曾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彼时对其中诸多概念只停留在表层理解。经过几年的学习与实践积累,当我再次品读这本社会学经典时,愈发感受到书中所描绘的人情礼俗、差序格局,不仅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运作机制的钥匙,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提供文化支点。

《乡土中国》描绘了一个由熟人社会构成的传统中国,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靠契约维系,而靠“礼治”与“差序格局”。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人情”“面子”“关系”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被理论化地解释、呈现,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常识”的行为背后,其实潜藏着一整套文化逻辑与社会运行方式。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费孝通先生对“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的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追求规则与制度,一方面却又常常陷于“人情”的拉扯。这种冲突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一种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困境。当我以一个传媒人的视角再次阅读此书时,深切感受到,只有真正理解“从土壤中长出来的中国”,我们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的故事,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传播的温度与尺度。

当前国际传播中,西方媒介惯于以自身语境解读中国,而缺乏对中国社会文化底层逻辑的理解。《乡土中国》正是一本能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思维基础的书。它教会我们,真正有效的传播,不只是语言的输出,更是文化的“翻译”与理解。我们不仅要理解自己的社会运行逻辑,也要懂得如何让世界读懂这些逻辑背后的合理性与人文价值。

在人工智能广泛嵌入传媒行业的今天,许多传播内容开始依赖大数据推荐、模型生成和用户画像优化,信息传播似乎越来越高效,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却可能日渐稀薄。《乡土中国》提醒我,技术无法取代人情,社会结构中的信任、尊重与共情,是任何智能系统所无法完全模拟的文化底色。作为一名传媒专业的学生,我更应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保有对“人”的敏感与理解,尤其是对乡土文化、社会情理的深刻体察。面对人工智能对媒体内容生产的重构,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文化判断力与社会责任感。只有理解我们从何处来,才知道该如何走向未来。

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但无论城市化如何推进,我们不能忽视“根”的存在。在对外传播时要有对本土社会的敏感度,要尊重人情的细腻,也要有推动理性的勇气。这种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必须面对并理解的时代命题。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在于它历久弥新。重读《乡土中国》,让我更坚定了以脚踏实地、贴近民情的方式去理解社会、观察时代。在技术奔涌、内容碎片化的浪潮里,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不忘根本的传播者,用技术服务真实,用内容传递温度,既要用技术提升表达力,也要用文化增强理解力;既要讲出速度与效率,也要讲出温度与根脉。

文/刘叶青青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我曾 读过 费孝通 生的 乡土中国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读懂乡土,讲好中国故事——重读《乡土中国》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