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卢柏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曹县青岗集镇申楼小学教师 邱雪颖
“遇见光,追随光,成为光。”这句贯穿我教师生涯的格言,如同山路上的灯塔,照亮了我在乡村教育沃土上跋涉的15年。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的笃定,那些与孩子们相伴的日夜,早已将教育的真谛刻进生命——所谓师者,不过是用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的过程。
“一个人的命运,藏在他遇见的人里。”幼时总觉得当教师的父亲终日与书本、作业为伴,生活寡淡无趣。直到求学路上遇见诸位恩师:小学启蒙老师在我心中埋下教育的种子,初中语文老师用鼓励让种子发芽,高中班主任为我指明方向,身边的前辈们则化作铺路石,让我真切懂得“师者,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分量。他们是伯乐,在平凡中发现可能;是明灯,在迷茫时照亮征途;更是摆渡人,将懵懂的我们送往知识的彼岸。这份遇见,让我在成年后毅然选择回到乡村,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
2010年,我从学生转身成为教师,为“镇住”乡村学校里的“熊孩子”,总以严肃面孔示人。直到一次公开课上,最害羞的学生王笑笑怯生生地说:“老师,你笑起来真漂亮。”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小学老师和蔼的笑脸——原来教育不是让孩子畏惧,而是用温暖照亮他们的世界。
从此,我开始俯身倾听:看到学生走神时,先问是否身体不适;面对未完成的作业,先听解释再给予机会;遇到调皮的孩子,不再一味批评,而是蹲下身听他们的想法。当我放下“师道尊严”,孩子们眼中的紧张渐渐化为信任:曾经沉默的课堂开始有了笑声,不敢举手的学生敢于表达,班级成了彼此照亮的小太阳。这让我明白:“教书育人”的真谛,是让孩子在被理解中学会温暖,在被尊重中懂得善良。
三年级转来的宗小明,像朵怯生生的向阳花:圆脸红晕、眼珠滴溜溜转,却因身体原因落下两年功课,终日沉默寡言。我每天带他补习旧知识,对他的要求也格外宽松。直到某天早自习,他第一次主动要求背诵古诗,竟一字不差。当我用赞许的目光看他时,他红着脸抿嘴笑了——那是他转学一个多月来,第一次发自内心的舒展。后来他考上理想的学校,拜年信息里写道:“老师,您说我像向阳花,其实您才是太阳,我长大也要成为像您一样的光。”
付文文是班里总穿脏衣服的男孩,家访时我才懂得他的窘迫:低矮的院墙、患病的奶奶、因腰伤无法打工的父亲,一家六口靠微薄补助度日。孩子妈妈抹着眼泪说:“要不是老师们送来补助、减免费用,文文恐怕早就退学了。”如今他考上县高中,休息日总来学校聊天,说老师们的帮助像“五彩斑斓的光”,照亮了他自卑的童年。
这样的故事,在乡村教师的家访路上,每天都在发生。
15年乡村执教,我见过凌晨五点的晨雾,也听过孩子们放学时的欢歌。当曾经的学生们走出大山,成为医生、教师、工程师,我知道,当年播下的光,早已在他们心中长成火炬。正如宗小明所说,教育的意义从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彼此照亮——我们遇见光,追随光,最终都要成为光。
漫漫育人路,且行且珍惜。愿每个教育者都能做一盏明灯,让乡村的孩子们相信:即使身处角落,也能成为照亮世界的那束光......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