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文明之光——读《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2025年08月05日 新京报
分享到: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金德年先生题写的“西山苍苍,南国荡荡,联合隽彦,大学泱泱”,描绘的正是抗战烽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当国土沦丧、局势动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历经辗转,在昆明这方边陲之地共同组建了战时最高学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物资极度匮乏、炮火纷飞的年代,一批批优秀学者汇聚于此,让中华文脉在战火中生生不息,也铸就了“刚毅坚卓、爱国团结、自由民主、思想创新”的联大精神。《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这部被誉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的著作,深深触动了我,并让我看到清华对这一精神的传承。

从长沙到昆明的千里跋涉,是一场师生共同完成的学术“长征”。这不仅是一次地理迁移,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战火中赓续不辍的壮举,是“刚毅坚卓”精神的生动显现。抵达昆明并非终点,师生们面临着与当地社会的磨合。书中真实展现了曾居“象牙塔”学生与普罗大众间的隔阂与摩擦。所幸,双方积极尝试改变,联大人走出校园,冲突逐渐消弭。这提醒我们,大学生常怀有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与现实存在反差。因此,走近中国大地、加强社会认知,对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联大的生命力源于其优良学风。清华的严谨、北大的自由、南开的活泼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众多知名教授云集,带来了自由、创新的学术风气。尤为令人钦佩的是,在战火肆虐、生存维艰的环境下,教授们依然呕心沥血,无论是理科的实地调查、实验研究,还是文科的典籍钻研、著书立说,都取得了璀璨成就。他们克服万难做科研的精神,将联大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后辈,我们理应传承这种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优秀学风。

比学风更核心的,是联大师生的拳拳爱国情。他们在物资匮乏、科研条件恶劣、前途未卜的困境中,心系国事,奋力图存。困扰于生计,彷徨于命运,却从未动摇爱国信念,始终保持着“蓬勃、昂扬而有创意的精神生活”。正是精神世界的充盈与理想的坚定,让他们未被物质困境打倒,在泥墙陋室中守护知识之光长明。他们生动诠释了一流大学的真谛,在于师生受共同精神感召,为国家民族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完美诠释了这句名言。西南联大虽已消逝于历史,但其精神根植于清华血脉,一代代清华师生不断传承并赋予联大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烽火弦歌不辍,联大精神永存。

文/张硕 清华大学学生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金德 先生 写的 西山苍苍 南国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烽火中的文明之光——读《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