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我与地坛》,感悟生命零度

:2025年08月05日 新京报
分享到: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总有这样一本书,反复摩挲,一样的文字却总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许是受了史铁生先生的影响,每当提到“地坛”,我总爱和朋友说,那是一个磁场纯净的地方,似乎只要你一走进去,所有的烦恼就一溜烟儿地跑远了。

是的,我又来地坛了,带着那本书。一迈进公园,我便学着史铁生“到院中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读”。盛夏的地坛,绿得有些发暗——上次拜访时才冒出嫩芽的树,此刻已浓密非常。聒噪的蝉鸣、悠扬的萨克斯风声,还有阳光炙烤的石板路上正努力爬向泥土的蚯蚓……一切都和作者笔下地坛的夏天如此相像。

然而,就像匆忙路过的行人总会因为前方的风景而忽视地上正努力攀爬的蚯蚓一样,散文集中的最后一篇《想念地坛》,似乎也并未被太多人提起。史铁生先生在其中阐述了一个深刻的概念——“写作的零度”。他强调,这里的“零度”并非技巧的起点,而是回归生命的原点。开篇他写道:“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这安静并非无声,而是滤净外界喧嚣后内心的澄明与透彻,是剥离功利目的与世俗浮沉后,回归写作最本真的冲动——对生命本质的困惑、追问与表达。

这也是我此行的目的:在史铁生精神驻留的“原点”,于现实的酷暑中重读他的文字,尝试理解并寻找属于我的“零度”,拂去生活的浮尘,重新叩问意义。

所谓“零度”,即是“原在”。在这看似“荒芜”的角落,史铁生得以剥离社会身份的桎梏与身体残缺的束缚,纯粹地观察、感受,思考生命的本质。在这种状态下,过往赋予生命的意义被悬置、清零,他回到了那个空旷而坚实的起点,于“荒芜”之上,重新建构起充满韧性与温度的崭新生命意义。偶尔从书中抬起头,想象的地坛与眼前的景象重叠交融,仿佛史铁生的目光仍在,引导着我看得更深、更远。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果说《我与地坛》是他第一次从“零”出发展开对生命本质的探索,那么《想念地坛》则是抵达后的升华,展现了他“归零”的至高境界。“零度”无需固守某个物理空间,当我们能够将那份在寂静中获得的澄明,重新直面本心以及追问生命原初意义的勇气与姿态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根基时,外在场所便不再重要,我们的“地坛”早已内化于心。

雷声将我的思绪拉回现实,环顾四周,哪里还有地坛的绿荫,只是书桌上的一盏灯、一本书、一支笔和一个我罢了。窗外暴雨如注,入伏后的闷热和雨水的湿气交织着——原来,我竟还未在这个夏天真正走进地坛。但那一丝倔强地透过窗缝钻入,带着泥土和植物气息的微凉的风,却将一片意想不到的空旷留在了心底。属于我的那片“零度”之地上,意义,或许正在以它自己的方式,重新出发,悄然萌蘖。

文/王博涵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柳宝庆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总有 这样 本书 反复 摩挲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重读《我与地坛》,感悟生命零度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