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编辑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稼轩小学教师 董长青
阅读,是我热爱历史、滋养文史知识的源头活水。这份热爱并非一蹴而就,它如同一条涓涓细流,始于懵懂童年的偶然邂逅,并在岁月流转、书海泛舟与教学相长中,逐步汇聚成河,走向深邃与系统。
启蒙:朴素读物的叩击与困惑
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大约是 1994 年,历城区唐王镇选拔各村人员参加干部培训,父亲带回了几本教材,其中一本《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篇 ——“中华民族不可辱”—— 深深震撼了我。书中描绘了清朝道光年间鸦片泛滥、国人羸弱的惨状,大臣痛陈 “国几无御敌之兵”。道光帝遂委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书中详述了林则徐如何布告、围困商馆(即广州十三行),最终在珠江口虎门挖池销烟数万箱的壮举。“虎门销烟” 大快人心,却招致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关天培血战虎门、葛云飞殉国定海、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 爱国军民的血泪抗争,最终仍难敌清廷腐朽,以《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告终,揭开了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序幕。
更早之前,在一二年级时,我已通过《甲午风云》或《鸦片战争》之类的连环画,被那些生动的军队图画、武器描绘和 “道光皇帝也着急……” 的顺口溜所吸引。然而,这些朴素的画面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个巨大的困惑:为何书中描绘的强大的祖国母亲,会遭受如此欺凌?
奠基:课本入门的兴趣初燃
1994 年秋,我升入五年级,正式接触《历史》课本。精美的插图是最大的吸引力,老师用 “1851,金田起义;1898,戊戌变法;唐朝时火药用于军” 等顺口溜,帮助我们记忆零散的知识点。那时的我,虽然记住了这些碎片信息,却无力将它们串联起来,目光更多停留在图画中的人物服饰和战争场面上。
1995 年,我升入初中,《中国历史》的学习更为系统。朝代歌朗朗上口,但对于 “井田制”“分封制”“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等概念,因年龄所限,理解仅浮于表面,兴趣点仍是那些金戈铁马的图像。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 1996 年秋的初二。徐振宝老师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开端时,擅长将枯燥的史实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并用通俗的语言提炼课本要点。虽然当时我常因被提问而感到忐忑,但他的教学方法让我牢牢记住了关键知识,极大提升了我的学科素养,也点燃了我深入学习历史的热情。得益于扎实的语文基础,我逐渐学会在课本结构中寻找简答题的答案。面对《世界历史》中拗口的人名和事件,凭借记忆力和组织能力,我在中考历史中取得了 87 分的佳绩,这无疑是一剂强大的信心催化剂。
成型:框架构筑与思辨初萌
幼时随奶奶听评书(《小八义》《包公案》《施公案》)和看电视剧(《杨家将》《三国演义》)的经历,此刻厚积薄发,成为宝贵的文史素材库。分析历史事件时,我开始主动探寻事件的背景,从经济层面剖析根本原因和直接诱因,并系统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与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初步学会了运用 “一分为二” 的辩证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如分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得失。高中三年,是我构建系统化历史知识框架和应试能力的关键成型期,历史学科也助力我顺利升入大专。
深化:专业滋养与视野突破
2002 年,我进入潍坊学院中文系,系统研读《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课程。2003 年春,我报考法律本科并通过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考试,其中儒法交融的治国思想,与我积累的文史知识产生了深刻共鸣。遗憾的是,我未能坚持完成学业。
工作后,接触网络为我打开了新世界。在相对轻松的小学教学阶段,我得以从网上汲取海量书本外的知识。2010 年,我初遇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以往 “教科书式” 的思维定式受到强烈冲击。2016 年重读这本书时,我才领悟作者以 “数目字管理” 效能为标尺,从经济角度解析朝代更迭与治乱兴衰的深意。书中将中国历史划分为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隋唐)、辽宋夏金的文化盛世、第三帝国(明清)。明清时期官修巨著(《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的涌现,促使我的关注点从单一的政治军事制度(集权、科举、军事),转向经济与政治的联动:如北魏均田制与三长制的关系,唐初租庸调、府兵制与后期募兵制、藩镇割据的关联。这些史实生动印证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深刻哲理。
回顾这段旅程,从连环画中懵懂的疑问,到教科书里的知识奠基,再到专业研读与跨界思考带来的视野突破,我的文史知识体系在持续阅读、学习、反思与教学实践中逐渐丰盈、深化、系统化。它不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认知的不断刷新 —— 从对表象的迷恋,到对规律的探寻,再到对复杂人性的体察和对家国命运的共情。历史与文学,最终在我这里交织成理解过去、观照当下的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的铸造,正是源于对知识永不满足的渴求与那份朴素的初心。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