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发起“照亮我的那本书”活动,教师王玮分享读《正面管教》体验。通过书中“和善而坚定”原则,改善与女儿相处方式,在育儿中实现成长与联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王玮
七月的蝉鸣声里,我正式开启了与两个女儿的暑期共处时光。6 岁的姐姐像一头倔强的小鹿,稍有不顺就会梗着脖子较劲;2 岁的妹妹则像只懵懂的小熊,总用咿咿呀呀的坚持挑战我的耐心。那些 “命令 - 呵斥 - 妥协” 的循环,像无形的枷锁,让我每天都疲惫不堪。直到翻开《正面管教》,我才震惊地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 “管教”,竟是对孩子的权力压制。当孩子出现所谓 “不良行为” 时,我们本能地扬起权威的鞭子,却从未想过,这会在幼小的心灵刻下怎样的伤痕。书中 “和善而坚定”“归属感与价值感”“培养社会责任感” 的原则,如同一股清泉,淌入日复一日的育儿琐碎,让我在与两个女儿的相处中,逐渐拥有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尤其是那句 “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 的箴言,像一盏明灯,促使我重新审视与女儿们的每一次互动,从剑拔弩张的对抗,慢慢走向温暖的联结。
魔尺启示录:失败中的成长契机
姐姐最近迷上了 24 段魔尺,临睡前总要摆弄一阵才肯睡。前天晚上,她非要用魔尺折一只天鹅,可反复试了三四次,折到翅膀的位置就总也对不上,眼看快要成功的造型一次次泡汤,她 “啪” 地把魔尺摔在地上,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边哭边喊:“我再也不玩了!根本就折不好!”
换作以前,我或许会皱着眉说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要么就干脆接过魔尺帮她折好。但那一刻,书中 “要鼓励孩子,而不是指责;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被包办代替” 的话语突然在耳边响起。
我深吸一口气,走到姐姐身边,没有去碰那把被她扔在一旁的魔尺,只是轻轻摸了摸她的头,柔声说:“妈妈看到你折了好多次,每次都盯着图纸一点点琢磨,特别认真地想折出天鹅的样子,你真的很用心呀。” 姐姐的哭声稍微小了些,抽噎着问:“可是我就是折不好,怎么办呀?” 我接着说:“折不好确实会让人着急又难过,妈妈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了好多次呢,当时也特别想放弃。” 这个共情的表达让她猛地抬起头,眼睛亮了一下。我没有急着给出解决方案,而是继续鼓励:“你愿意再试一次吗?这次我们可以慢一点,一步一步来。”
姐姐犹豫了几秒,点了点头。我没有上手帮她,只是在她对着图纸犯迷糊时,轻声提醒她看看箭头的方向。这一次,她虽然还是有几次失误,但没有再哭闹,而是自己耐着性子慢慢调整。当终于折出天鹅的造型时,她举起来给我看,眼睛里闪烁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光芒。我由衷地赞叹:“你看,只要坚持下去,你就能做到,你真的很厉害!”
临睡前,她抱着自己折的天鹅,突然仰起小脸对我说:“妈妈,明天我不用看图纸就能折出天鹅来。” 这句话像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真正的成长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在失败中依然能保持的那份自信与期待。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正面管教》中 “赢得孩子” 的真谛。当我放下命令的语气,不再指责她的哭闹,而是接纳她的情绪、鼓励她的努力时,她反而生出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这远比直接帮她解决问题,更能让她建立起自信和责任感。
家庭会议:小小孩也有大声音
6 岁的姐姐心思格外敏感,总在我陪妹妹玩耍时噘着嘴抱怨:“妈妈只爱妹妹,不爱我了。” 过去我总敷衍地说 “别瞎想,妈妈都爱”,结果她反而更委屈,有时还会故意惹妹妹哭来吸引我的注意。书中 “家庭会议” 和 “归属感” 的章节让我茅塞顿开,决定尝试着改变。
周末的晚上,我们搬来小凳子围坐成一圈,开了第一次 “家庭圆桌会议”。我宣布议题:“咱们讨论下周末去哪里玩,让周末变得更有趣吧。” 姐姐立刻来了精神,兴奋地提议:“我想去公园野餐搭帐篷,还要带泡泡机!” 坐在旁边的妹妹也跟着咿咿呀呀地拍手,像是在表示赞同。我认真地把建议记在小本子上,还分配了任务:“姐姐负责准备野餐垫和泡泡水,妹妹帮忙选水果(哪怕只是用小手指一指),妈妈来准备帐篷和吃的,好不好?” 姐妹俩都开心地答应了。
到了周末,当计划一一落实,看着她们在公园的阳光下追着泡泡跑,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时,姐姐突然停下来,拉着我的手自豪地说:“妈妈你看,这是我们全家一起想的主意!”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真诚倾听并真正付诸行动时,那份 “我是家庭重要一员” 的归属感便会自然生长,这远比空洞的 “妈妈爱你” 更有力量。
尊重与鼓励:浇灌自信的种子
妹妹正处在学吃饭的阶段,每次吃饭都弄得满脸满身都是,饭菜洒得到处是。奶奶总看不过眼,念叨着 “还是我喂吧,又快又干净”。我婉拒了奶奶的好意,但我谨记书中 “鼓励进步而非追求完美” 的原则,每次她笨拙地用勺子舀起几口饭,哪怕大部分都掉在了围兜里,我也会蹲下来,真诚地夸她:“哇!宝宝自己用勺子舀起了豆豆,小手真能干!” 她立刻眼睛发亮,握着勺子的小手更用力了,吃得也更起劲。现在,她已经能自己吃掉小半碗饭了。全程不用大人喂,虽然偶尔还是会弄脏衣服,但那份自主进食的专注与骄傲,比干净的餐桌更让我动容。
对姐姐亦是如此。过去她画完画,画笔扔得满地都是,我只会不耐烦地催:“快点收拾好,乱糟糟的像什么样子。” 现在我会换种说法:“妈妈注意到你把所有画笔都放回了笔筒,桌子变得干干净净的,谢谢你这么爱护我们的家!” 这种基于具体行为的鼓励,让孩子能清晰地感受到 “我能行” 的力量,比泛泛的 “你真棒” 更能激发她们的内在动力。如今姐姐收拾画具时,还会拉着妹妹的小手说:“要像这样把蜡笔排好队哦,它们也要回家休息啦。”
《正面管教》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教育从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较量,而是一场温暖的陪伴与共同成长。当我们用 “和善而坚定” 的态度对待孩子时,他们回报给我们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成长惊喜。
育儿和育人之路就像折魔尺,需要耐心,需要技巧,更需要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信任。当我们学会 “赢得” 而非 “赢了” 孩子时,教育的真谛便在这日常的点滴互动中自然显现。这个夏天,我和孩子们都在悄悄成长 —— 在爱与规则的平衡里,我们一起学习着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