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新闻广播共同推出系列报道《“科教兴国”有我——“双减”中的科学教育加法》。首站我们来到常州市钟楼区,到“钟楼少年科学院”看看“双减”后小学生如何畅游在科学知识的海...
“观念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生态变。”“双减”两年多来,校内外教育开启了从课堂到课程、从作业到评价、从教师专业发展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等一系列的改革。今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既有现实紧迫性,也有前瞻性。
观看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qOTYlyjaWwd6CaDflFFPIg
今天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新闻广播共同推出系列报道《“科教兴国”有我——“双减”中的科学教育加法》。首站我们来到常州市钟楼区,到“钟楼少年科学院”看看“双减”后小学生如何畅游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
第一站:
常州市钟楼外国语学校
打破年级限制,
开展“混龄学习” 实践
“这边有一个超声波传感器,当海水上涨的时候,这里会亮红灯,然后发出声音,提醒大家升高柱子,防止海水入侵……”在常州市钟楼外国语学校的“少年科学院”科创空间,杨宸睿同学向记者展示了他制作的“海上漂浮城”模型。他综合运用了科学课上老师教给他们的光敏、超声波、温湿度等多种传感器,为这座“未来之城”设计了自动照明、海水上涨预警等多种功能。
林嘉诚同学设计制作的“山区智慧校园”模型,甚至还用上了烟雾报警、洪水预警、土壤湿度检测等更复杂的传感器。在模型课上,周鹿鸣同学也灵活运用各种科技小组件,现场组装了一个能自动计数的“投篮小能手”模型。
在钟楼外国语学校的“少年科学院”,类似的小发明、小创造摆满展示墙。钟楼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校长刘东介绍,学校打破年级限制,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为导向,开展“混龄学习”实践,很受学生欢迎。
“组建了从二到五年级的混龄班级,在这个班级的开设过程中间,并不是把单一的技能性操作作为授课内容,而是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在同伴的帮助下,在老师的引导下,以他现有年龄段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最终呈现在具体的作品里。孩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他的创新意识会逐步萌芽,创新的能力在逐步提升。”刘东介绍。
第二站: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以“院士学风”“科学家精神”
点亮孩子的“科学梦”
“考考大家,你们知道蜡烛燃烧会有哪些物质产生吗?谁来说说看?”新学期,常州市觅渡桥小学的科学实验课堂也陆续开展起来。在自己动手实验后,同学们踊跃发言:“会有烟,还有蜡油产生。蜡烛燃烧的时候还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味道……”
“在科学课上,不仅有好玩的道具,还能学到知识,那种玩中学,学中玩,我们很感兴趣”“科学课上的实验很吸引我,每次做实验都能发现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记者在觅渡桥小学的科学课堂采访感受到,学生们对科学充满兴趣,科学的种子早已在他们心里萌芽。
觅渡桥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林峰介绍,学校在百年办学历史中,培养了六位院士,也是全国农技专家赵亚夫的母校,“院士学风”“科学传承”是学校科学教育的鲜明特色。
“在课后服务中,我们采取走班选修的方式,从2021年的5个科技社团,到现在的‘觅渡院士课程’‘江南第一燕课程’‘少年科学院课程’,我们共开设了17个科技类课程,学生参与率显著增加。在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作用下,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价值观和科学家精神得到全面提升。”
林峰介绍,学校还鼓励学生给科学家写信,定期评选“院士中队”,丰富和拓展学生体验前沿科技的活动场景。
“我们‘院士中队’的同学们在老师的鼓励下给科学家校友写信,参观各类科普基地,探讨感兴趣的科技热点话题,感受科技的日新月异,立志要像他们一样实现科技梦想。”觅渡桥小学“院士中队”的王乙乙同学说。
教育局:
打造“1+10+N”少科院品牌,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常州市钟楼区教育局副局长郭兴华介绍:“钟楼区在教育‘双减’中,总结出科学教育加法的‘1+10+N’模式—— ‘1’是创新1个少科院组织机构,打造学生管理新天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少科院都有一位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管理中间。所谓‘10’,就是成立10所科技俱乐部学校,在少科院的领导下,科技俱乐部开展活动,搭建学生发展新平台。‘N’就是集聚了N所校内外科普基地,拓展学生创新新空间。”
郭兴华介绍,钟楼区打造“1+10+N”的少科院品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将促使钟楼学生、钟楼科学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常州市教育局 江苏新闻广播
编辑:王筱
审核:范文 许南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