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举行的第19届亚运会上,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员和大学生共取得15金5银6铜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参赛任务。南体人在杭州亚运会上的骄人战绩展示了顶尖的竞技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折射出学校建设高水...
在杭州举行的第19届亚运会上,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员和大学生共取得15金5银6铜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参赛任务。南体人在杭州亚运会上的骄人战绩展示了顶尖的竞技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折射出学校建设高水平体育大学的丰硕成果。
作为江苏体育人才培养的大本营、为国争光的顶梁柱、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年来南京体育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和“为国争光、为省添彩”光荣职责,持续推进体教融合、体科融合和体卫融合,奋力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体育大学,努力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体教融合不断丰富新内涵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立足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和体育事业转型发展新需要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南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总结60多年办学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丰富体教融合新内涵。
深化理论创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提出了“三位一体、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共同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自此,“体教融合”的南体特色办学模式基本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国家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和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学校主动适应新形势,全面对标新要求,系统提出了新时代“南体模式”的目标定位和创新路径。学校关于体教融合的理论创新,为学校推动体教融合持续走在前列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也为全国范围内深化体教融合贡献了智慧。
完善体制机制。根据办学需要和形势变化,学校将系科转设为二级学院,合理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挂牌成立中国网球学院、中国击剑学院等国字号学院,与美国罗克福德大学开展“3+1”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稳步提升办学规模和育人质量。整合体教融合相关工作职能,组建学训融合中心,成立竞技体育研究院、体育发展与规划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统筹推进体教融合工作。全面梳理“学训融合点”,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体教融合发展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打破教师、教练员之间的岗位壁垒。
拓展融合实践。积极推进学校资源融通共享,精心打造“学训融合周”系列活动,推动高教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与学校运动队结对联动。探索建立科研教练岗,鼓励教师“揭榜挂帅”担任运动队的科研教练;组织运动训练、体能训练、运动健康专业学生走进运动队见习实习,为运动员提供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等保障服务;组织新闻专业师生开展赛事专题宣传,由南体师生组成的报道团队参与了第14届全运会和第31届大运会多个项目的报道。探索实施“第二导师”制,邀请有经验的教练员承担教学部门的思政课程和运动专项课程,鼓励优秀运动员进课堂分享成长经历。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冠军进课堂系列活动,党的二十大代表、奥运冠军许安琪以及奥运冠军黄旭、陈玘、骆晓娟、陆春龙、张雨霏等先后走进教室,与青年学生谈人生、话成长。设置运动队固定开放日,鼓励学生有组织地旁观训练比赛及采风,推动大学生、运动员共同训练、相互学习。
学校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体教融合”模式,取得了育人才、夺金牌、出成果的显著效益。南体健儿张雨霏分别以2金2银和6金的成绩成为东京奥运会获奖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杭州亚运会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南体学生先后获得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等多项大奖,并在第12届省运会上以33枚金牌助力学校团体总分位列全省高校组第四名。学校关于南体模式的两项教学成果先后获得2018年、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体科融合不断取得新成果
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体育科研不断提供智慧和力量。南京体育学院认真落实“科技兴体”战略,持续完善体育科研体制机制,有效提升了学校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积极服务央地体育发展战略。南体充分发挥体育相关学科优势,积极融入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践。近年来,学校积极为东京奥运会参赛和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全方位服务。校长杨国庆带领团队开展的“科技冬奥”重点项目,以系统分析、准确把握和有效应用冬季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理论与结构模型为基础,为冬季项目选才、培养和训练等关键问题提出了科学解决方案。学校有关人员多次受邀参加体育法修订研讨会并积极建言献策,还为全民健身、体育科普、体育小镇建设等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咨询,先后完成10多个地市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我国和江苏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加强竞技体育科技助力工作。学校依托高校办运动队的独特优势,以运动队需求为导向,加强运动队科技助力条件平台建设、复合型科医保障工作及专家团队建设,建立集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助力保障体系,推动训练竞赛由传统型、经验型向科学型、知识型转变。学校制定《复合型训练攻关与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和《训科医管一体化复合型团队建设提质增效行动计划》,选派专业人员跟驻国家队,做好张雨霏等重点运动员的伤病防治、损伤康复、营养补充、心理调控等科技服务工作。今年1月份,学校在中国霹雳舞队成立之初就组建专门队伍为霹雳舞国家队提供科技服务,并通过专项技术分析系统找到最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助力中国选手刘清漪在杭州夺得亚运会历史上首枚女子霹雳舞项目金牌。
认真做好体育科研平台建设。学校整合科研资源,聚焦科研主攻方向,持续推进“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立竞技体育研究院、体育发展与规划研究院等机构,积极构建体育研究与创新的平台集群。近年来,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响应新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四大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体育发展与规划研究院完成了系列地方“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决策咨询项目,获批“江苏省体育训练JSH运用体系JMRH研究促进中心”和“江苏体育强省建设研究基地”两个省级平台。竞技体育研究院于2022年12月成功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首批体育高端智库。学校走跑健身科普基地和参与建设的科学健身科普基地获批国家级体育科普基地。
学校积极推进体科融合,不仅助力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也在体育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2018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6项,各类课题立项总经费近2000万元;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20项,授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7项;出版专著、编著等41部,发表SCI、CSSCI等期刊论文近400篇。
体卫融合不断迈出新步伐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南京体育学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积极与卫生健康部门开展交流合作,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推进体卫融合相关体系建设。学校在运动伤病诊断、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支持等领域形成了综合治疗体系,并积极将运动健康优势资源转化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资源,形成了“体卫融合”相关特色专业。近年来,学校研发了“四位一体”的全覆盖监测体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监测大数据应用技术,有效助力我省青少年体质健康领跑全国。学校积极开展运动处方研发,先后承担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关于运动处方和科学健身的多个专项课题,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满足群众健身健康需求,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022年10月,省体育局与省卫健委联合发文,批复同意学校成立“江苏省运动处方研发创新中心”及“江苏省运动处方研发创新团队”。
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学校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主动与省中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中医院(体育医院)、无锡惠山区康复医院等10多家医院,围绕体卫融合产学研用开展交流合作。2023年3月,学校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启动了医疗联合体和教学基地共建工作,与南京市体育局、南京市中医院(体育医院)合作成立“运动处方教学实训基地”和“运动处方研发中心”。学校还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运动员医院就诊绿色通道,提升了运动队体卫融合保障水平。
开展体卫融合人才培养与志愿服务。学校联合医疗机构面向从业医师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联合体育系统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并得到省体育局和省卫健委的专项经费支持。2018年以来,学校举办运动处方师培训班15期,培训人数近1500人次;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0余期,培训人数逾3000人次。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体卫融合志愿服务活动。今年8月8日,学校联合市中医院(体育医院)开展“全民健身日”暨首个体育宣传周线上、线下科普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学校运动训练学院师生走进江宁青林社区,开展“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社区行”活动,推广科学健身知识与技能。
通过强化体卫融合,学校深度参与了我省乃至全国体卫融合标准化、体系化建设,成为全国首批获批“运动处方师培训基地”的四家单位之一,在构建医体复合型学科专业和训练体系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为国争光实力、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杭州亚运会已落下帷幕,南京体育学院在新一届党委带领下踏上了新的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校第九次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全力冲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设,全力备战巴黎奥运会和第15届全运会,全面推动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谱写南体新篇章。 胡昌盛
来源:《新华日报》 2023年10月19日 第11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