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教学激发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努力打造有情怀、有温度的思政课。
观看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0FcxzWHXvZ8fiSKN-Zygbw
近年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教学激发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努力打造有情怀、有温度的思政课。
“我们现在所在的临水而建的街市,就是苏州最具情调的地方之一,叫平江路……”“一条平江路,半部苏州史”。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保持着宋代“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是苏州古城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区域。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慧平老师带领学生,将思政课堂搬进了平江路。在这里,《平江图》碑、董氏义庄、潘祖荫故居探花府、状元博物馆等文物古迹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都成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资源。
“我了解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让我坚定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连雄飞说。
在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曾艳看来,这样的课堂非常生动,“让我们课后有非常多的兴趣,更多地去挖掘相关的一些历史,学习相关的一些内容。”
“在行走的思政课上,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我们是在实践当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问题,同时同学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慧平告诉记者。
苏大马院倾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搬进园林、博物馆,搬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同学们走进社会大课堂,在重大事件发生地,拍摄了4000多部微视频,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红色"洗礼,涵养家国情怀。学院还在江苏省同类高校中率先全学程开设“四史”课程。
“从百年党史当中,特别是从苏州大学的校史当中,发掘出我们先烈的革命精神,用革命先烈的精神来滋养我们当代大学生,从他们的立德、立言、立行当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吉启卫说。
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上思政课,还聘请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走进思政课堂,创设一批教学研究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打造融多科优势、多元主体、多维空间的生动课堂。
“我们围绕‘师生同频学党史、知行合一跟党走’主题,以‘思政课+音乐’、‘品读红色家书’等形式,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拍摄‘百年·百人·百集’《百年信仰》党史系列人物故事,开展‘百名局长进校园’等特色活动,邀请抗美援朝老兵、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课堂,讲好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确保‘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蓉蓉说。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课程精品化、课堂精彩化、教学品牌化”工程,形成“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博士生思政课改革纳入教育部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思政田园”工作室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我们实施教学导师、学术导师和德政导师,三导师制。同时我们按照本硕博一体化,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说。
来源:荔枝新闻,江苏教育新闻
编辑:王筱
审核:范文 许南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