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发起全球文明数智研究会议,成立"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逾百学者参会。
9月13日,由南京大学发起的首届全球文明数智研究会议在南京举行,会上“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正式成立。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德国、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近百位顶尖学者和机构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文明研究的数智化前沿议题,并参与联合体启动仪式。
“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由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牵头,联合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球2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共同组建,全球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表示,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议题,亟须构建具有共同价值观、共享技术平台与协同研究能力的学术共同体。联合体将致力于打破“数据孤岛”与“学术壁垒”,推动数智文明研究在知识、理论和方法三方面系统创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大学教授梅丽莎·特拉斯认为,人工智能不仅可助力文明研究、破解数据壁垒、替代重复劳动,还能与人文学者形成双向赋能:AI帮助处理海量数据,人文学者则以其文化理解与创造力,帮助AI研究者深化对人类社会的认知。她强调,AI应是“可控工具”,可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明记忆的传承延续。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主任陈云松教授介绍,实验室围绕文明研究“主轴”,重点开展文明远读、文明探源、文明传承、文明熔铸、文明互鉴研究。其中,文明传承项目重点聚焦中华古城保护数字图谱集成等重大工程,为近3000座中华古城进行数字复原和保护区划定等工作,为全球人类历史聚落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方法、探索标准;文明远读项目则系统性挖掘中华及海外原典,构建跨文明的宏观文化测量指标体系与知识图谱。
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副主任、教授鲁安东介绍了南京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合作的“数字遗产具身交互实验舱”,该项目通过先进交互技术提升文化遗产的远程体验质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会议期间,南京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韩国翰林大学等多项国内外合作项目同步签约、发布,内容涵盖文明研究、数字素养教育、数字遗产交互等多个领域。其中,与牛津大学合作推进Seshat全球历史数据库建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善数据库建构,探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长期动态规律,为数据库注入中国视角;与韩国翰林大学翰林科学院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将依托双方数据资源,通过数字方法减少跨文化认知偏差;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通识教育研究计划”,双方将共同构建贯通大中小学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体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杨甜子
校对 胡妍璐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