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隆学校坚守传承,确保每个孩子读好书。
编者按
近日,人民网记者王继亮走进启东市启隆学校,记录下这片教育园地中平凡而动人的坚守。在探访结束后,他深情地写道:“这里的教师们,将一生站成一座灯塔——老教师鬓染霜华,仍握着手中的粉笔;青年教师放弃城市的霓虹,在晨雾中接过沾满粉笔灰的接力棒。他们的坚守,无不让人动容哽咽。岁月冲刷着江心沙的洲,却从未冲淡那份扎根的深情:粉笔灰飘洒如雪花,落白了青丝,却让更多孩子的眼睛,看到了世界的璀璨。”
这份发自内心的感慨,不仅是对启隆学校教师群体的礼赞,更是对无数默默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跟随记者的笔触,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9月18日清晨7点半,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裹着初秋薄雾,一年级新生薛墨涵早早来到教室。上午10点,安全演练准时开始,全校47名学生和17名教师按预定路线迅速撤离至操场安全区域。薛墨涵踮脚数了数,连自己在内,整个一年级仅9人,“伸两只手就能数完”。
这所与上海相邻的乡村小学,是江苏省目前规模最小的学校:6个年级各设1个班,二年级7人、三年级4人、四年级8人、五年级9人、六年级10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代又一代老师持续坚守、薪火相传,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读好书。”校长龚海兵说。
▲启隆学校全体师生在操场上参加新学期活动。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一个孩子也开班”
记者走进校园时,演练刚结束,孩子们正排队返回教室。一栋红白相间的四层教学楼矗立在偌大的操场边,楼顶“启隆学校”四个字异常醒目。
教室内,老师讲课声洪亮,孩子们坐姿端正。下课铃响起,走廊内瞬间热闹了起来,孩子们嬉戏打闹。这里的日常教学,与城市里的学校别无二致。
“当初选学校,我纠结了好一阵子。”张芳老家在安徽宣城,2022年因工作定居启隆镇,儿子薛墨涵今年刚上一年级。让她下定决心的是两重考量:一是弟弟家两个孩子在这里读书,反馈“教学质量不输老家,社团活动也没落下”;二是启东市教体局有明确政策,孩子毕业后,可自主选择市直初中或乡镇寄宿制学校,“不用为升学发愁”。
和张芳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六年级学生蒋叶馨的妈妈吴淼。每天接送女儿,她开车只需七八分钟,“不用挤城市早高峰,省心多了。”吴淼老家在徐州,户籍已迁到启隆镇,最初也在犹豫是否送孩子去市区读书,但孩子的成绩让她放了心:上学期期末测试,蒋叶馨每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课余还报了书法朗诵社团和体育社团,既能放松,又能学东西。”蒋叶馨笑着说。
相比之下,五年级学生张诗嫣的爸爸朱保应多了一些顾虑。他老家在云南,儿子朱文宇刚上幼儿园,“担心三年后要是只有儿子一个人上一年级,学校还能正常开班吗?”
面对这份担忧,龚海兵的回答十分坚定:“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也开班!”这句话,给朱保应吃了颗“定心丸”。
▲英语老师滕卫花在给三年级学生上课。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生源之困
土生土长的启隆人龚海兵,见证了学校的起起落落。1969年,启东县在崇明岛组建五七农业良种繁育场,农场职工子弟学校随之成立。此后,学校又增设初中部,转为公办九年一贯制启隆学校。
“最鼎盛时,有500多人。”龚海兵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初中,1994年,他从南通师专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2006年至今,一直担任启隆学校校长。在他看来,生源逐年下降是多重因素叠加所致。
启隆镇底子本就薄——1992年由五七农场转制而来,全镇户籍人口仅2400多人,还存在不少“人籍分离”情况,加上外来务工人员,总人口才5000人左右。更关键的是产业调整,为策应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这些年启隆镇陆续淘汰了养殖业和工业企业。就业岗位减少后,不少人选择了离开,“家长走了,孩子自然也跟着走。”
2014年,启隆学校初中部因生源不足停办;此后,小学生源继续减少,从当年百余人降到如今不足50人。目前在校的47名学生中,仅9人是本地户籍,其余均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面对生源窘境,有人曾建议“组建复式班”。但龚海兵和老师们认为,这不符合义务教育法,“该有的教学秩序不能乱”。如今,学校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空调,阅览室、信息技术室、音乐室等一应俱全。两年前,学校还新建了一个标准化操场。
“也有人说,这么小的学校投入这么多,是浪费资源。”龚海兵坦言,学校并非没有尝试过改变,20多年前,他们主动对接岛内上海崇明区长征小学、南通海门区海永学校,探讨联合办学与教研活动,“最后都没能成”。
▲语文老师徐婕下课后给学生们辅导作业。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薪火守望
54岁的数学老师周慧伟,已在启隆学校坚守了32年。“每周回家一次,往返靠汽渡,遇上落潮要等两三个小时。”即便如此,他也没想过离开,“这里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没那么重视,我们更得多花心思,把孩子教好。”
和周慧伟一样“放不下”的,还有38岁的英语老师滕卫花。14年前,她来到启隆学校,工作两年后结婚,双方父母都劝她调到市区学校工作。看着学校只有2名英语老师,又想起校领导“鼓励却不舍”的眼神,滕卫花最终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在启隆学校,像他们这样的“守望者”还有不少——17名教师中,“70后”有 5人、“80后”3人、“90后”3人、“00后”6人,今年又新招了1名年轻教师。“年轻老师也有他们的难处,想调离或考走,我们从不反对。”龚海兵说,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选择留下坚守。
2011年,崇启大桥通车前,启隆镇到城区只有汽渡一条通道;大桥通车后,虽然多了条路,但路程增加了一半、时间要多花半小时。龚海兵说:“以前老师们返校,早上6点10分就得出发,现在好点了,但来回奔波还是很辛苦。”
24岁的徐婕是两年前来到启隆学校的,教六年级语文课。第一次走进校园时,她“有点震惊”,但很快被老教师们的坚守所打动。“这里的老师把青丝熬成了白发,却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份坚守,我们会一直传下去。”
下课铃再次响起,孩子们又奔向了操场,老师们则回到了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这所崇明岛上的袖珍学校,虽然经历了诸多困难,却通过一代又一代教师们的坚守,圆了47个孩子的“读书梦”。
来源:启东市教体局、人民网
编辑:盛呈燕、单学艺
校对:柏静
审核:陈新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