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开课,石丽媛、王继玉讲如何陪孩子过青春期和进行亲子沟通。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2025年4月19日
2025年10月25日
扬州市家长学校总校家长课堂2025-2026学年第六期开课,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石丽媛,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王继玉,分别面向初中学生家长开设了讲座“如何陪孩子顺利走过青春期?”和主题沙龙“如何进行亲子‘心’沟通?”让我们来看看当天的现场吧——

石老师聚焦青春期孩子成长特点,从沟通状态认知、表达技巧、共情能力、倾听方式、表扬策略五个维度,深入解析了与青春期孩子高效沟通的关键要点。针对如何实现亲子 “心” 沟通,石老师提出五大实用方法:精准定位情绪与问题;运用“我讯息”表达;设身处地理解孩子情绪并给予精神支持;借助 3F 倾听法(倾听事实、倾听感受、倾听意图);采用具体化表扬。助力家长学习科学沟通方式,为构建高质量亲子关系、陪伴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提供有力支持。这些策略为家长构建高质量亲子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引。

主题团辅活动,为帮助亲子打破沟通壁垒、重建信任默契,王老师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首先通过破冰游戏、情绪猜猜猜等互动环节活跃氛围,并助力家长读懂孩子沉默背后的想法。活动依托专业沟通理念,引导家长与学生通过“回忆沟通画面+情绪氛围判断+0-10分量化评分”的方式,直面亲子的沟通现状,并通过典型案例对比教家长设身处地捕捉孩子的情绪与需求。在团辅活动中通过亲子默契大考验等互动活动为家长构建高质量亲子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七期家长课堂将开放预约
请看本周课程最新预告

主讲人:李海兵
扬州文津中学体育教师。深耕教育一线多年,兼具 12 年班主任管理经验与 15 年体育教练员专业经历,教学与育人实践功底扎实。曾先后获评市级先进工作者、局级嘉奖、年度考核优秀,及校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还当选文津中学首届“最美摆渡人”,教育教学实绩突出,在体育教学、学生管理与运动员培养领域均有亮眼表现。
讲课时间:
2025年11月1日 上午8:30—9:30
面向对象:
初一学生家长
授课地点:
安定楼五楼报告厅(传达室向右乘坐电梯)
课程主题:
如何有效应对体育中考新方案?
课程简介:
本周六家长课堂,李老师将解析扬州新体育中考方案 —— 明确考核标准与难度较旧方案显著提升,特别提醒家长需提前谋划、早做准备;同时结合全国 “体育升主科” 趋势,细化江苏省 “2・15 专项行动”(如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等),最终给出 “三要三不要” 家长行动清单,既帮助家长吃透政策,又提供科学的锻炼与项目选择建议,兼具政策解读的专业性与育儿指导的实用性。
预约人数:100人

主讲人:汪耘
江苏省邗江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曾获得扬州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撰写多篇论文、案例设计,在省、市级获奖,并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有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所带班级班风纯正、成绩优良,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益讲座和户外拓展活动,主持过省级课题或项目,发表过省级期刊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获得省市级奖项。
讲课时间:
2025年11月1日上午9:50-10:50
面向对象:
初一学生家长
授课地点:
安定楼五楼报告厅(传达室向右乘坐电梯)
课程主题:
如何陪孩子平稳过渡“小升初”,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课程简介:
小学到初中,是孩子成长中又一个关键的 “衔接期”,这一阶段孩子要面临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本周六家长课堂,汪老师邀请初一家长,从“普遍问题—心理调试—方法应对”三个维度,聊聊如何陪孩子平稳过渡,在初中阶段开启新的成长篇章。
预约人数:100人
家长听课须知
01
遵守时间
请按照预约的时间提前到达教室。
02
着装整洁
家长到实践中心听课,请文明着装,不穿拖鞋、背心等。
03
举止文明
家长在实践中心内不抽烟、不喧哗、不随地吐痰。
04
关闭通讯设备
为了避免干扰,请家长关闭通讯工具或将手机开启静音模式。
05
保持安静
上课期间,请家长保持安静,避免交谈或打扰课堂。如有问题,请在课后联系老师。
06
不随意离开
在课堂期间,请家长不随意离开教室,如有重要事务需处理,请提前告知工作人员。
07
绿色出行
短距离出行尽量避免开车,优先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如需开车请停放在附近仙鹤寺东门停车场、东方新天地生活广场停车场等。
活动地址
地址: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中心(广陵区旌忠巷46号)
联系电话:87360036 13773539833
导航目的地设置建议:
1.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中心
2.扬州市教育局勤工俭学办公室
3.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向东15米可达)


提醒:建议家长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驾车前往,可选择周边停车场停车。
预约方式
预约时间:10月28日晚上8:30至11月1日上午8:30
具体操作如下

来源: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心
审定:邵学云
审核:刘超、孙惠泽
审编:陈德胜、肖康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