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江苏省教科院院长陆岳新率队出席开幕式并在专题论坛上作主旨报告。记者了解到,江苏共有58项优秀成果参展,覆盖了学前教育、中小学教...
11月18日,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江苏省教科院院长陆岳新率队出席开幕式并在专题论坛上作主旨报告。记者了解到,江苏共有58项优秀成果参展,覆盖了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各个学段。
据悉,江苏参展的58项成果来源丰富,包含省市县教科研部门、一线学校以及深耕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等多元主体,在成果主题上紧密聚焦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整体实践、乡村教育的振兴与发展以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等关键领域。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中)、江苏省教科院院长陆岳新(左)、科研处处长董林伟(右)在江苏展区留影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视察了江苏馆,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陆岳新在推介江苏的成果时指出,江苏参展的成果体现出三大特点,“即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结合度高、教学变革与课题研究的关联度高、理论与实践成果直接转化的效能度高。”
18日下午,由江苏省教科院主办的“做数学:义务教育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论坛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名代表共同参与,对“做数学”的成果表示了高度的认可。
陆岳新作主旨报告,“做数学”团队作成果介绍
陆岳新以“以‘做’育人,构建高质量数学教育新生态”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他将“做数学”的成果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做数学”切实改变了中小学数学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质量数学教育新生态;二是“做数学”实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达成了培养学生智慧新生态;三是“做数学”终极目标旨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了数学学科育人新生态。他希望项目组能够继续做好“做数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工作,强化项目成果的推广运用与普及,让更多的青少年体会到数学好学,进而能够好学数学、学好数学,从而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出更大贡献。
据悉,“做数学:义务教育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项目已持续研究20多年,在项目主持人江苏省教科院科研处处长董林伟的带领下,聚焦学生与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真实互动,致力于数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将抽象、枯燥、难学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懂,让学生在手脑协同、启思明理的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走出了一条我国中小学数学学科育人的创新道路。
通讯员 宗锦莲 李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赟
校对 李海慧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