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起至24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一楼119房间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接受各界友好人士吊唁。
“我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的一生。”正如杨振宁先生快满九十岁时写的那首诗句一样,10月19日,阴雨缠绵了近一周的北京放晴,清华大学科学馆一楼外,络绎不绝的人群“沐光”排队,等待进入杨振宁先生缅怀室寄托哀思。
10月18日12时00分,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103岁。18日起至24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一楼119房间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接受各界友好人士吊唁。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一楼119房间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八旬老教授、在校学生、校友、社会人士排队吊唁
十月的清华园,天气微寒。19日早晨8点50分,在杨振宁先生缅怀室开放之前,已经有十几位同学和老师在科学馆门口排队等候,不少同学手中捧着鲜花。新京报记者现场了解到,专程前来吊唁杨先生的有清华在校学生、校友、社会人士,也有在物理学界深耕数十年的教授。
北京大学物理系前系主任甘子钊教授,今年已87岁高龄,他也在寒风中排队,送别他的前辈、同僚和挚友。甘老先生说,他在20世纪70年代杨先生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就与他相识,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了。他也向记者表达了对杨先生家人的关心。
清华大学物理系博三学生刘宇轩在9点前就到达了现场,在排队等待期间,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和杨振宁先生的科研方向并不相近,但杨先生的精神对他有很大的鼓舞,“杨老对科研有着十足的热爱,在七八十岁,在很多人看来是晚年的时候,他依然对这些新兴的方向充满兴趣,依然保持探索的热情。他对清华物理系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杨振宁先生缅怀室前,科学馆门口人们排队等候。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上午9点整,在工作人员的协调下,前来吊唁的人们按次序进入科学馆内设立的缅怀室,悼念杨先生。缅怀室门口有一本册子登记每个前来致哀者的名字,门外准备了白色、黄色的菊花,每人可以领取一枝。领完鲜花,大家依次进入缅怀室,面对着杨先生的照片深深鞠躬,将鲜花献到杨先生的照片前。悼念后出馆时,可以领取一本杨振宁先生的生平纪念册。
队列沉默着向前行进,每个人都神情肃穆。“先生是我很仰慕的人,他的伟大不仅在学术方面,他也为中国社会做了很大贡献。”唐毅(化名)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14级研究生,他在家属区居住期间与杨先生曾有几面之缘,“他走路速度特别快,眼睛很有神。”昨天听闻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消息之后,唐毅特意赶去了清华大学西院11号拍照纪念,那里是杨先生幼时的居所。
“杨振宁先生的‘气场’始终影响着清华的科研人”
当日中午,排队吊唁的已经有百来人,队伍一直向南排到了草坪的边缘。偶有路过的游客停下询问,得知是为杨先生致哀后,也排到了队伍的末尾。有清华同学以班级为单位前来吊唁。中午12点半,记者在队伍中见到为班级同学们分发鲜花的赵晴(化名),赵晴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24-E班的学生,上午课程一结束便赶到现场。
“杨先生对整个中国学术界的贡献是巨大的,整个缅怀的过程非常庄严肃穆,大家都带着对杨先生深深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清华大学经管专业的研究生王同学和朋友特别准备了鲜花前来吊唁。
现场还有不少中学生前来缅怀凭吊,北师大附中的初二学生王远哲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在当时那个年代给全体中国人都争了一口气,增强了民族自信。”10月18日听闻杨先生去世,王远哲感到十分突然。
缅怀室内安静。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王远哲的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平时会给孩子讲许多关于科技发展和科学家的故事。“杨振宁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是值得孩子们崇拜的人物,也代表了一个年代的缩影。希望带孩子来看看这份‘正在发生的历史’。”王先生说道。他认为,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一代代人传承,所以不仅自己要亲临现场缅怀,也要带孩子一同前来,让科学精神可以薪火相传。
一名清华退休教师也在19号晚上来到了缅怀室,向杨振宁先生敬献了鲜花。他如今已经80来岁,在清华大学工作了60余年,从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虽然没有和杨振宁先生在工作和生活上有直接的接触,但他表示,杨振宁先生的“气场”始终影响着清华的科研人。“我看到有这么多人前来缅怀杨先生,其中还有很多小孩,何尝不是他的强大的气场(所影响)?如果人人都像杨先生这样,何愁国家不发展?”
记者注意到,在“陈赛蒙斯”楼前也摆放有鲜花,该楼落成于2005年,这是杨振宁先生为解决高研中心学者的住宿难题,亲自联络挚友、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的弟子赛蒙斯捐建而成,并以“陈”字纪念陈省身先生。
据悉,国际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亦在公众号“数理人文”发文,悼念杨振宁教授:“慕双雄携手,破宇称守恒,启我后学二三辈。继外尔规范,始强力物理,叱咤科坛六十年。”
新京报记者 刘洋 徐彦琳 实习生 郭斯文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