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学刊》集刊是国内第一本以“未来教育”为主题的集刊。
12月24日,在第三届首都未来教育论坛上,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教育部小学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等主办的《未来教育学刊》集刊创刊号(以下简称“集刊”)正式发布。新京报记者获悉,该集刊是国内第一本以“未来教育”为主题的集刊,集纳了国内外从事未来教育研究、未来教学空间设计和未来学校实践等专家学者的学术型文章,将学者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转化为学术成果。
《未来教育学刊》集刊创刊号。 受访者供图
集刊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学术性平台
当日,第三届首都未来教育论坛以线上的形式进行。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志成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纳入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规划顶层设计,面向未来教育的研究,首先要把“二十大”精神转化落实在教育改革和实践中,站在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发展等高度,为未来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路径探索出新的方向,提出新的建设性意见,展现新的发展成果。
“《未来教育学刊》集刊要成为引领我们未来教育发展的学术性平台,不断地把大家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积淀下来,推进研究成果不断凝练转化。”杨志成表示,未来教育学研究和探讨依然处于启蒙阶段,在这样背景下,这一代教育人担负着面向未来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转化的双重职责。“中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必须有自己的教育学理论,超越过去,走向未来,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杨志成表示。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指出,《未来教育学刊》第一辑成果正式发布,凝聚了三届论坛的思想精华,希望能够服务未来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学校发展、教师培养和学生成长等。记者了解到,首都师大未来实验学校去年落户房山,旨在开创中国特色未来学校实践范式,服务区域和北京市教育改革发展。在此次论坛上,房山区教委副主任于海侠出席并表示,集刊聚焦了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引领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相信能够推进儿童教育创新的研究,促进未来教育研究的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集刊创刊号收录国内外10篇学术文章
据介绍,集刊分别由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关成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等任顾问,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先生担任编委会名誉主任并为集刊题名;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慧任主编,副院长朱永海、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数据与研究处副处长张智分别担任副主编。集刊设10个常设栏目,包括未来教育哲学、未来区域教育规划、未来教育理论研究、未来儿童素养发展、未来教师专业发展、未来教育课程教学、未来教育测量评价、未来教育信息技术、未来学校建设和未来教育治理与教育现代化等。
在集刊的发布环节,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海介绍,根据计划,每年12月将出版一期集刊,收录文章10到12篇,理论型的文章在8000字以上,实践型文章在4000字以上,每集刊十万到十二万字。集刊以“构建国际国内未来教育话语体系,促进未来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打造未来教育政策咨询智库平台,推进高质量教育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办刊目标,注重未来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落地,聚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未来教育和跨学科领域研究学者,对于国内外未来教育领域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激活未来教育理论百家争鸣,促进未来教育实践百花齐放。”朱永海表示。
据悉,此次集刊的创刊号收录10篇文章,共计12万字,涉及4个栏目,其中,18位作者分别来自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芬兰等3个国家和地区的8个单位,包括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未来实验学校,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及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等。他们多数是从事未来教育研究、未来教学空间设计和未来学校实践等专家学者。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