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与专家共同探寻解密北京中轴线背后隐藏的传统文化。
北京中轴线的建筑有哪些独特之处?中轴线对当代有怎样的价值体现?12月23日晚,在“神秘大咖对话新京报小记者”系列直播对谈活动中,新京报小记者采访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马晨,共同探寻北京中轴线背后隐藏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建筑的文化魅力。
通过“新京报教育新闻”官方微博可看直播回放。海报截图
专家详解中轴线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
参与此次对话的新京报小记者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四(5)班的杨楚晴和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新升分校六(4)班的查殊娴。杨楚晴率先提问,她对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发展脉络非常好奇。由此,马晨将北京中轴线的概念、形成以及发展脉络,向小记者们娓娓道来。在介绍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历史时,刘秉忠始建元大都时如何城选址?什么是“内九外七皇城四”?溥仪皇帝退位后,中轴线是如何向公众化转变的?这些历史转折点在马晨的口中,变成了鲜活的小故事,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
查殊娴紧接着发问,她阅读材料时发现,中轴线被称为“中华文脉、古都脊梁”,对于“中轴线”的定名很感兴趣。马晨介绍,国家最早提出“中轴线”概念的是梁思成,他曾发表多篇文章分析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建筑美学等,现在人们“所说的“中华文脉”“脊梁”等词更多是受梁思成的影响。具体在中轴线申遗工作中,对中轴线自身价值的评价则是一句话“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中轴线的历史存在700多年,简单来说,是中国都城规划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马晨说道。
在一个小时的对话中,马晨抽丝剥茧,用通俗的说法为小记者们详细讲解了中轴线背后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紫禁城是如何命名的,马晨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象天法地”的概念;景山的五个亭子为何中间最高大?马晨提到了“以中为尊”的概念;故宫前三殿后三宫的规划体现了什么?马晨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交融”的概念。每一个概念他都一一举例为小记者们讲解。
中轴线申遗体现大国文化自信
除了介绍中轴线背后的传统文化,马晨还为小记者们详细解答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意义。“有不少朋友问我,申遗有什么好处,能拿多少钱呀?”马晨笑着说道。他表示,拿下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体现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中轴线上,无论从区域选址、规划格局,还是功能定位、建筑美学,无处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马晨说道。
参与直播的两位新京报小记者。 海报截图
此外,马晨进一步解释道,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老城,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有利于以此为抓手,带动整个北京老城的保护。“虽然中轴线7.8公里涉及遗产面积并不是很大,但是北京核心城区面积很大,历史文化街区很多,带动整个北京老城保护重要意义。”其次,申遗过程中还可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从建筑美学角度,马晨引导小记者们发现,和国外将建筑建在中心线两侧不同,中国“中轴线”的建筑“骑着线”,而“骑着线”的建筑规制最高,比如故宫中间“太和殿”是规制最高的,景山五个亭子最中间的亭子不论从建筑高度、面阔等都是规制最高的。不仅如此,这些建筑群还是严格的左右对称,“建筑间的高低起伏也对应着国家山脉的高低起伏。”由此,针对北京中轴线在当代价值的体现上,马晨介绍,这些年北京的城市规划都提出“以北京中轴线规划继续影响北京城市建设和规划格局”,“中轴线在接近750年的历史中是发展的,‘鸟巢’、‘水立方’就建在中轴线上,新建的大兴国际机场也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一直在当代起到重要作用。”
“听了马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非常多的有关于中轴线的知识,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查殊娴感叹道。马晨表示,在审议过程中,公众参与宣传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高中轴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对申遗保护做贡献。如果中小学生们想为中轴线的申遗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和家人一起逛逛中轴线,参与宣传推广的各种活动。“目前正阳门箭楼也已经修缮完成,也欢迎大家在春暖花开时登上箭楼,一起来看看这座城市。”马晨笑着说道。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