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包括北京钱学森学校、武汉市第三中学等学校新增为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
2025年是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也是全国首个“钱学森班”创立二十周年。5月13日,“仰望星空七十载·薪火相传二十年”——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系列活动暨“钱学森班”成立20年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中学举行,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百余位科技、教育界专家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代表齐聚一堂,通过主旨报告、学术研讨、文化展演等形式,共同探讨新时代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现场,包括北京钱学森学校、武汉市第三中学等学校新增为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
大会伊始,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李平中宣读了“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的贺信以及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寄语。孙家栋在信中高度评价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协同、育人”的精神内核,并强调:“新时代更需要以钱老为榜样,将科学报国的信念根植于青年心中。”杨利伟寄语青年学子:“航天梦是强国梦的一部分,愿你们以钱学森精神为指引,勇敢追逐星辰大海。”
会上宣读“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的贺信。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在致辞中表示,钱学森班二十年育人实践,是科学家精神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典范。民办教育要主动担当,在传承科学家精神、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接受采访时,刘林回忆自己1990年上学时,通过校园广播听到的钱学森先生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时的感言,“钱先生说我第一次作为一个中国人为国家争了光,我感到非常激动。”刘林认为,钱学森特别注重德育为先、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钱老最早提出要把人才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特征,钱学森班中的很多课程设计都加强了实践环节的设计,特别在科学实验中,通过学习来验证理论。”
新京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钱学森班正式落地北京朝阳区,1月9日,北京中学“钱学森班”正式授牌,同时该校被授予钱学森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的称号。如今,春季学期过半,北京中学副校长唐大友坦言感受到了“钱班”的实践效果,“我们会依据学生们的兴趣和特长,构建初、高中到大学的贯通培养模式,不仅有国家课程的重构,更有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课程研发,还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比如组织钱班学生实地观摩卫星发射和参观航天基地等。”唐大友说道。
当日,六家学校被授予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新增“副会长单位”称号。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我们的课程将以项目式学习、课题研究为主,可以走进大学实验室、参与前沿科技的学习和研究。”北京中学九年级7班裴景祺是钱学森班的一员,他此前通过申请报名和选拔进入钱班,也将于今年9月直升该校高中阶段的钱学森班。之所以选择加入,是被钱学森先生的敢为人先、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所感动,“传承这一精神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还要践行在生活、学习中,比如用一招新的思路解数学题,思考和挑战那些所谓的不可能,才会在未来的科研中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裴景祺说道。
钱学森班的优势之处在哪?刘林认为,从已经培养的人才来看,钱学森班学生的精神和意志品质很强,都有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这也是钱学森和“两弹一星”团队的深刻写照。其次,钱学森班培养出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强,更注重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这些孩子可以通过批判思维和逆向思考来学习知识,希望创新精神会支持孩子们今后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刘林表示,在时代前进中也将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希望师生们可以利用钱学森精神不断应对挑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次活动由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当日,北京钱学森学校、武汉市第三中学、海南中学、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常州市钱之问科技高级中学被授予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新增“副会长单位”称号。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党委书记张勇介绍,该校联合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引进了大中小一体的培养模式,还将建设一个科学馆,其中有一半的场地将作为科学体验区,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在同日举行的主题研讨环节,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与教育领域的专家围绕“航天点燃梦想”“大中衔接的人才储备”等议题展开探讨。研讨会现场还举行了“共建钱学森精神育人实践基地”六校联盟签约仪式,标志着钱学森精神的育人体系进入跨区域、协同化的新阶段。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尹圆表示,朝阳区将持续支持钱学森班建设,推动区域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