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永远存在,科学家的使命就是破解不可能。
科学家为何要探索宇宙?探索宇宙的“钥匙”在哪里?近日,“航天新时代:星辰大海等着你”主题科学家精神宣讲在北京市丰台区瀛海镇党群服务中心礼堂举行,中国航天科普大使、空间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副主任周炳红为机关单位和社区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场兼具科学深度与精神力量的精神盛宴。
周炳红现场科普中国太空探索之路。马然 摄
火箭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钥匙”
周炳红以盛大阅兵时的战略导弹方队为切入点,强调战略导弹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他回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防抉择,“当多数人认为应优先发展航空时,钱学森经过全国调研,发现当时国内的工业基础薄弱,航空飞机发动机需运行成千上万小时,难度高,而火箭发动机仅需工作几百秒,从实际出发提出优先发展导弹技术。”
“火箭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钥匙’。”周炳红解释,大气层阻挡了红外线、紫外线等观测信号,唯有火箭能将设备送出大气层,帮助科学家看到大气层之外的红外线等宇宙信号。他举例,“美国的‘旅行者1号’从64亿公里外拍摄了一张地球的照片,照片中的地球只是一个黯淡蓝点。中国未来要飞到更远的地方。”这种对宇宙本质的探索,贯穿于“宇宙由什么组成”“生命如何起源”等空间科学重大问题中。中国还计划发射卫星寻找位于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科学还要回答‘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的终极命题”。
谈及载人登月,周炳红强调发动机是重点难题,“美国‘土星五号’火箭每秒需燃烧10吨左右推进剂,产生3000多吨推力,火箭火焰需控制在3000摄氏度稳定燃烧,还要用冷却系统形成保护,防止燃烧室烧穿,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工程师的反复试验。”
他特别提到中国航天初创时的艰辛,“那时候酒泉还没有房子,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一路背着帐篷和土豆在那里做实验,如今那里已经建成了一座绿色城市。”从无到有的跨越、从有到优的进步,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工作者的坚守。周炳红感慨道,“有更多这样的研究者,做着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却传承了前人的精神,做出了不普通的事业,他们是普通而又不凡的。”
科学家的使命就是破解不可能
“大家更关心的是中国航天的未来——我们已实现探月工程‘绕、落、回’,虽为第五个将火箭送上太空的国家,但正以更快速度追赶,努力抢夺更早的时间点。”周炳红特别提到火箭研制的矛盾,既要喷气速度高、推力大,又要箭体结构轻。这种航天难题不胜枚举,他指出,中国航天未来的研究与发展需要更加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不能一味地依赖去国外学习。
“去火星要飞7个月,返回需等待26个月。而航天员长时间待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会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目前航天员在空间站一次持续最长纪录为438天。”周炳红列出一串数据向大家更直观地展示深空探测的挑战。难题永远存在,科学家的使命就是破解不可能。他还分享了科学家们的创新思路:未来环形空间站旋转可模拟重力,离子发动机能持续加速,碳纳米管天梯或许让太空旅行更便捷。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联合大兴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开展,活动得到瀛海镇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是2025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航天领域的科学家精神宣讲,让更多社会公众感受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将勇攀高峰、精益求精的态度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为基层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