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每周游戏时长在3个小时内的未成年人用户占比达到了85.63%,新规对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沉迷起到了明显效果。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830新规”),被称作“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之内。
在“830新规”实施4周年之际,新京报于2025年暑假期间面向广大中小学生以及家长发起“未成年人网游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机制的实施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家长和学生两个版本,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00余份。调查显示,每周游戏时长在3个小时内的未成年人用户占比达到了85.63%,新规对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沉迷起到了明显效果。
调查显示,每周游戏时长在3个小时内的未成年人用户占比达到了85.63%。 制图/新京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发现,近八成受访家长表示知晓孩子使用父母或祖父母的账号登录网游,六成以上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曾有过使用成年人账号绕过监管玩网游的情况;10%左右的受访孩子知晓家长的支付密码,自己给游戏充值。
目前,在网络游戏防沉迷、防范大额充值等方面,已有较为完备的合规体系。但在家庭层面,家长监管短板还待补齐,“工作繁忙无暇陪伴孩子”“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技巧和方法”等是家长面临的主要痛点。
逾六成受访家长知晓孩子用成人账号玩游戏
“有个游戏特别好玩,用你的Pad下载来玩吧,让你妈妈用身份证登录一下就行。”8月5日下午,在同班同学家里,多多(化名)向对方推荐道。绕开家人的监管,两个孩子用成人账号在非游戏时段玩起了网游。
平时,多多爸爸会在周末允许儿子玩游戏,并且周末玩游戏时爸爸会让多多用他的成年人账号登录,一方面可以监管儿子的游戏内容,另一方面用未成年人身份注册有游戏时长限制,周末一天只有1小时,用成年人身份玩游戏则不受限制。
和多多一样,侯明(化名)也是通过用成人账号登录网游的方式绕过游戏平台的监管。“晚上允许小孩玩游戏的时段,我就用自己账号玩,白天就用我妈妈的,不然白天作业写完了太无聊了。”五年级小学生侯明告诉记者。
此次调查中,79.04%受访家长表示,孩子用父母、爷爷奶奶等成年人账号玩游戏,其中73.65%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用父母的账号玩游戏,有5.39%的孩子用爷爷奶奶等其他成年人账号玩游戏。对于让孩子用成人账号玩游戏的原因,49.1%的受访家长表示“工作繁忙,没时间监督孩子”。
调查显示,73.65%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用父母的账号玩游戏。 制图/新京报
现实生活中,孩子用成人账号玩游戏,可能带来家庭账户监管盲区。如未成年人通过冒用监护人身份信息、共享设备及支付密码等,绕过防沉迷限制。此外,在亲子共用游戏账户时,如果家庭管理不当,也很容易被孩子绕过防沉迷限制。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60.48%的受访家长知晓孩子曾有过使用成年人账号绕过监管玩网游的情况,14.37%的受访家长表示,暑假期间孩子平均每周玩电子游戏的时长超过3小时。
60.48%的受访家长知晓孩子曾有过使用成年人账号绕过监管玩网游的情况。制图/新京报
“一开始用我的账号玩游戏,我进行年龄设定后,他就受限制了,转而绑定姥姥的账号玩游戏,很难管”。有家长坦言,孩子会绑定家中老人的账号以绕开游戏限制。
此外,对于孩子用成人账号或亲子共用账号打游戏,如果家长的监管意识、对待玩游戏态度不一致,甚至可能引发家庭冲突。“阻止他玩游戏这件事特别影响亲子关系,爸爸直接把账号给孩子,两个人一起玩,甚至爸爸打出高段位给儿子接着玩,一想到这个我就气得吐血。”家长Grace表示,父子俩共用游戏账号,爸爸对儿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不加控制,导致孩子暑假期间每周玩游戏的时间远超3小时。
超半数受访家长曾帮孩子充值游戏
“暑假想激励孩子多背古诗,他提出了交换条件,充30元买一款游戏的月卡,前提是背完《出师表》。”北京西城区家长李华(化名)表示,她平时和孩子有约定,不能在游戏里充值,否则没收电子产品,“但寒暑假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引发纠纷新闻屡见报端。如何应对孩子游戏“氪金”问题也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
据媒体报道,北京互联网法院近三年共审结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所引发的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退款纠纷近七百件,案件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案件最高标的额310万元,平均标的额8万余元。从案件来看,部分未成年人通过盗用家长身份信息、购买成年人账号等方式绕过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规避平台的防沉迷措施。部分家长也存在监护不到位的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一半以上受访学生称玩游戏时会充值,在全部学生中月充值50元以下占比58.62%,月充值50-100元学生占比27.59%。
58.62%的未成年人月充值50元以下。 制图/新京报
当调查到如何进行充值时,52.69%的受访家长表示自己曾给孩子充值游戏;根据学生版的调查问卷,82.76%的受访未成年人表示,在父母帮助下完成充值。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将玩网络游戏和给孩子充值游戏作为一种奖励。
82.76%的受访未成年人表示在父母帮助下完成充值。 制图/新京报
对于未成年人充值游戏,早在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就已明确网游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方面的具体规定。其中包括,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但此次调查显示,了解游戏平台提供“限制未成年人充值,如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止充值”这一监管措施的受访家长比例只占53.67%。值得注意的是,10%左右的受访孩子知晓父母/祖父母的支付密码,自己给游戏充值。
在网络游戏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付费的同时,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监管中引导未成年人的合理消费和健康游戏,妥善保管各类网络平台、支付手段的账号密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游戏充值等冲动性消费。
工作繁忙、缺乏监管技巧等导致家庭监管缺位
家住西城的刘女士最近被一桩“小事”搅得心神不宁。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一向懂事听话,但这个暑假频频收到同学发来的网络游戏邀请让她很是心动,“以前说不让玩就不玩,现在总念叨 ‘大家都在玩,就我例外’,连老人也劝不住。” 刘女士的无奈,也是不少双职工家庭在暑期隔代照护孩子时常遇到的问题。当同伴间的游戏社交成为“隐形压力”,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乖乖孩”,也难免在监管空当中动摇。
“有段时间孩子白天总犯困,有一次我凌晨三点起床发现,孩子竟然偷偷跑进姥姥屋里,把手机偷出来回房间偷着玩。”家长王先生坦言,老人带娃时,会把手机密码告诉孩子,允许其刷短视频、玩游戏。
暑期,由于工作繁忙,很多双职工家庭选择由家中老人承担孩子的暑期看管责任。然而许多老人因对智能设备操作不熟练、缺乏相关监管意识,难以对孩子的游戏时长、内容选择进行有效把控,使得暑期儿童游戏沉迷风险显著上升,成为不少家庭亟待解决的 “新烦恼”。
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监管孩子玩电子游戏方面,受访家长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工作繁忙,没有足够时间陪伴和监督”(63.84%)、“缺乏有效的监管方法和技巧”(42.94%)、“孩子沉迷游戏,难以沟通和管教”(31.07%)。
受访家长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工作繁忙,没有足够时间陪伴和监督”(63.84%)。制图/新京报
如何解决这些痛点和难点?调查显示,“简单易用的家庭监管工具推荐”“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讲座或课程”,在提升对孩子游戏监管能力方面,家长最希望获得上述支持。“孩子马上进入青春期了,担心一味说教会导致亲子矛盾激化,如何既能有效引导他管理好游戏时间,又不引发冲突和心理问题是我希望学习的。”有家长表示。
记者注意到,目前大部分网络游戏平台都有家长协管机制,如一些产品提供“一键禁止游戏充值”“一键禁止游戏登录”功能,家长可以绑定孩子游戏账号,管理孩子的游戏时间、充值消费等。对于孩子用家长账户偷偷玩游戏等问题,腾讯暑期推出了“游戏临时开关”和“家长自助下发人脸识别”两项全新家长工具。方便家长灵活设置单次游戏时长,超时后该账号将自动强制下线。孩子如果偷偷玩游戏,家长则可以通过人脸券强制弹出人脸识别验证。
调查显示,有家长表示完全不了解游戏平台提供的防沉迷机制。制图/新京报
作为防止孩子网络游戏沉迷的“最后一公里”,家长也需强化监管意识,提升网络素养和监管技巧,有效利用现有的技术措施,让孩子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网络游戏。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