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数学绘本教学,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数学概念,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融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 王爽
相遇:当数字遇上童话
第一次将绘本带入数学课堂,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课间,我看到几个一年级学生围着一本绘本看得入迷,那是作家伊东宽创作的《首先有一个苹果》。孩子们一边数着画面里的动物,一边争论着“到底是7只鸟还是8只鸟”,那种自发的专注与热烈,让我忽然意识到:或许我们一直低估了故事对数学学习的魔力。
那时,我正好执教一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传统教学中,孩子们总是在习题里重复“数小棒”“填数字”,课堂像一潭平静的湖水,掀不起思维的涟漪。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首先有一个苹果》请进了课堂。当画面上依次出现“1个苹果”“2只虫子”“3只小鸟”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原来数字不是印在课本上的冰冷符号,而是藏在故事里的魔法密码。一个平时总把数字写反的男孩,居然能指着画面里的7只老鼠,清晰地说出“7比6多1”,那一刻,我确信自己触碰到了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某个关键。
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适合低年级的数学绘本:《数学启蒙》系列能帮孩子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三部曲》能让几何图形变得鲜活,《好饿的毛毛虫》藏着时间与数量的秘密……这些绘本就像一把把钥匙,慢慢打开了孩子们通往数学世界的大门。
融合:让知识点在故事里发芽
数学绘本教学绝非简单的“读故事+做习题”,而是要找到故事与知识点的“生长点”。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我曾尝试过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其间的得失让我对绘本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初,我选择了《小熊的点心店》作为载体。故事里的小熊因为不会分类整理点心,总是拿错客人要的食物。我原以为孩子们会顺着故事情节理解分类的重要性,可实际教学中,大家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哪种点心最好吃”上,对分类方法的讨论浮于表面。课后反思才发现,这个故事的情感线索压倒了数学线索,就像在蛋糕上插错了蜡烛,再好看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后来我换了《一起一起分类病》这本绘本。故事里的主人公突然得了一种“必须分类才能安心”的怪病,吃饼干要按形状分,玩积木要按颜色分。我设计了“治病闯关”环节:先让孩子们帮“生病”的小主人公分铅笔(按长短),再分图书(按种类),最后分教室里的文具(自选标准)。当一个女孩说“我按有没有橡皮头分铅笔,因为这样削笔时不会弄错”时,我知道分类的种子已经在她心里生根了——她不仅学会了方法,更理解了分类与生活的联系。
这次经历让我总结出绘本教学的“三不原则”:不被故事情节牵着走,不让数学知识贴标签,不把绘本当习题背景板。真正有效的融合,应该像揉面团时加酵母,看似无形,却能让知识自然发酵。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用《鼹鼠的地下王国》设计了“寻宝游戏”: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地图”,根据绘本里的提示“在南瓜地左边挖”“在胡萝卜上方找”,最终找到藏在教室角落的“宝藏”(其实是小贴纸)。当他们兴奋地喊出“我在柜子后面找到了”时,“前后左右”的概念已悄然内化。
看见:每个孩子的思维密码
绘本就像一面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个孩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图形认识”单元时,我给孩子们读了《圆》这本无字绘本:一个圆从纸上滚落到地面,变成车轮、变成月亮、变成纽扣……读完后,我让大家用彩纸剪一个“最喜欢的圆”,并说说它像什么。
大多数孩子剪了太阳、皮球、纽扣,这很符合我的预期。但有个叫小宇的男孩,却剪了一个特别小的圆,说这是“蚂蚁的足球”。当其他孩子笑他“蚂蚁哪有足球”时,他急得涨红了脸:“蚂蚁的足球就该这么小啊,就像我们的足球比大人的小一样!”这句话让课堂瞬间安静——他不仅理解了圆的特征,更萌发了“比例”的朴素认知。我立刻请他把“蚂蚁的足球”贴在黑板最下方,还在旁边画了只举着足球的蚂蚁,从此“蚂蚁的足球”成了我们班形容“按比例思考”的暗号。
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时,《数学启蒙·十只青蛙》成了绝佳的教具。故事里10只青蛙依次跳进池塘,每跳一只就会有不同数量的蝌蚪加入。我让孩子们用小积木扮演青蛙和蝌蚪,一边操作一边编故事。小诺创造的“青蛙救援队”让我印象深刻:“10只青蛙去救5只落水的蝌蚪,先救上来1只蝌蚪凑成11,再救剩下的4只,一共15只。”这正是“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可她用故事讲出来时,比任何算式都生动。
这些瞬间让我明白,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常常披着故事的外衣。绘本教学的真谛,就是剥去那些成人化的公式,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与数学对话。
生长: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
数学绘本的魔力,不仅在于课堂上的40分钟,更在于它能让孩子们带着数学的眼睛看世界。在教学“认识钟表”后,我推荐家长和孩子共读《小熊的一天》,并玩“家庭作息模仿秀”游戏。有个家长反馈,她的孩子看完绘本后,居然给自己的玩具熊制作了“作息时间表”,虽然时间写得歪歪扭扭,表达也不准确,但“7点起床”“9点睡觉”的概念却掌握得格外牢固。
更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开始自己创作“数学绘本”。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小涵画了《小蚂蚁搬米粒》:一只蚂蚁搬1粒米,两只蚂蚁搬2粒米……当画到第100只蚂蚁时,她特意画了一辆小推车,说“太多了搬不动,要用车运”。这个细节里藏着“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的计数原理,比课本上的描述更形象。
有段时间,班里流行“绘本漂流瓶”活动: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画成小绘本,放进漂流瓶里传给同学。我在其中一本上看到这样的记录:“妈妈买了3个苹果,我吃了1个,弟弟吃了1个,还剩1个。3-1-1=1,减法就是吃掉的意思。”稚嫩的笔触里,藏着对减法意义最朴素的理解。
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最好的数学教育,是让孩子觉得数学不是任务,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绘本就像一座桥梁,让数学从课本走向生活,从抽象变成具体,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反思:在探索中调整航向
在绘本教学的探索中,我也走过不少弯路。曾有段时间,我沉迷于收集各种新奇绘本,课堂上故事一个接一个,孩子们很开心,但单元测试成绩却不理想。这让我警醒:绘本是“船”,不是“岸”,数学教学终究要指向知识的掌握与思维的发展。
后来我建立了“三维筛选标准”:一是数学内核要清晰,不能为了讲故事而弱化知识点;二是认知难度要适配,比如一年级适合具象的数量故事,二年级可以加入简单的逻辑推理;三是互动空间要充足,那些留有想象空白、能让孩子参与改编的绘本,往往效果更好。用这个标准筛选后,课堂上的绘本少了,但每本都能精准对接教学目标。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差异化教学。同样是《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关于"量的守恒"的绘本,有的孩子能理解“布料变短变宽但总量不变”,有的孩子却只能关注故事情节。为此,我设计了“分层任务卡”,基础层用积木模仿布料的变化,提高层用纸条实际操作,挑战层则尝试创编“物品变形”的新故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获得成就感,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温度。
让数学成为温暖的故事
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多年,我越来越坚信:孩子们对数学的第一印象,会影响他们未来与这门学科的关系。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抽象的、冰冷的,那他们很可能会早早关闭通往数学世界的大门。而绘本,恰恰能给数学裹上一层“糖衣”,让孩子们在故事里感受数学的趣味、在操作中理解数学的本质、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价值。
现在,我们班的数学角总有新的绘本上架,孩子们会自发地围在一起,从《阿锤和阿蛋愉快的一天》里发现路线问题,从《谁偷了包子》里琢磨数量变化。看着他们争论“到底几只兔子藏在树后”时眼里的光,我忽然明白:好的数学教学,就该像一本优秀的绘本,既要有清晰的逻辑线索,也要有温暖的情感温度,让孩子们在故事里不知不觉爱上数学,在探索中慢慢学会思考。
小学低年级数学绘本教学的探索之路很漫长,但每当看到孩子们把数学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时,我就知道,那些播撒在绘本里的数学种子,正在悄悄发芽、向上生长……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