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开展感恩系列活动,通过问卷调研、主题课、实践作业等,让学生认知并表达感恩,获得认可。
近日,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围绕“感恩”主题,开展了一场从认知到实践、从体验到成长的系列教育活动。该校摒弃说教式教育模式,通过问卷调研、课堂教学、假期实践等多样化形式,让“感恩”二字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照亮其成长之路的温暖光芒,赢得了师生与家长的广泛认可。
问卷先行,叩开学生感恩心扉
活动伊始,学校并未急于开展理论灌输,而是精心设计了“感恩认知调查问卷”,以此作为开启学生感恩思绪的钥匙。问卷围绕“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对方曾做过让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你曾用什么方式表达过感谢?”等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展开,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回忆生活中的温暖片段,梳理内心的感恩之情。
“我最想感谢妈妈,她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给我做早餐,怕我上学迟到。”“上次我生病,同桌帮我记了一周的笔记,我还没好好跟他说谢谢。”在回收的问卷中,孩子们用稚嫩却真挚的文字,写下了藏在心底的一个个温暖瞬间。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问卷的目的并非评判,而是让学生先“看见”身边的善意——只有先感知感恩,才能学会表达感恩,这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课堂为壤,深化感恩认知理解
基于问卷梳理出的学生认知特点,学校分年级开设了“感恩主题课”。与传统课堂不同,这些课程摒弃枯燥的理论讲解,以故事分享、互动讨论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上,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分享自己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暖心小事。有的孩子在讲述过程中红了眼眶,台下的同学也随之产生共鸣,频频点头;老师则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感恩不只是感谢帮助,也是包容不完美”,帮助学生理解感恩的多元意义。
“以前觉得爸爸妈妈照顾我是应该的,听完同学的分享才发现,他们每天下班那么累,还要陪我写作业,真的很辛苦。”学生小李在课后日记中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据了解,课堂上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共情,都在悄悄为学生播撒感恩的种子,让他们对“爱与付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感恩实践,转化认知为行动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恩认知,学校为学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实践作业”——“感恩行动”,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感恩认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业内容包括为父母做一顿饭、给老师发一条问候消息、帮社区老人拎一次菜、向环卫工人道一声辛苦等。
各班班级群俨然成为了“感恩分享区”:有的学生晒出自己和妈妈一起包饺子的照片,尽管饺子形状并不规则,却满含心意;有的学生记录下帮爷爷捶背时,爷爷眼角流露的笑意;还有学生跟着爸爸前往社区参与志愿服务,亲身感受“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
“以前我总嫌妈妈唠叨,这次假期帮她洗碗时,发现她手上有好多裂口,突然就觉得很心疼。”八年级学生小张的分享,道出了许多孩子在实践中的成长与感悟。更令人动容的是学生们的“感恩日记”,日记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记录着他们在行动中的真实体会——“原来煮一碗面要注意这么多细节,妈妈每天做三顿饭真不容易”“老师回复我消息时已经晚上10点了,她肯定还在批改作业”……这些文字,成为了学生们在实践中收获的最珍贵的成长印记。
长效推进,让感恩成为成长常态
尽管此次感恩系列活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的感恩教育并未就此止步。该校德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把感恩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通过每周开展“感恩小分享”班会、每月组织“感恩主题手抄报”活动、每学期评选“感恩小达人”等形式,持续深化感恩教育。同时,学校还将联动家长,鼓励家庭开展“亲子感恩互动”,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感恩于心,方能感知世界的温暖;实践于行,方能传递爱的力量。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通过这场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感恩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行动中感悟。相信这份关于“爱与感恩”的教育,终将成为学生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财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