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械蜘蛛到手术机器人,首都大学生在科研探索中发现创业金点子

:2025年08月02日 新京报
分享到:

“考试有对错之分,但创业做产品或者搞科研,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以前觉得找不到标准答案就是失败,现在我不这样想。今天没有做出来就明天继续做,即使没做出来也不代表失败,只是还没找到成功的方法而已...

“如果我不做这件事,将来一定会后悔。它是我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体验,值得我承担风险、付出精力和金钱。”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博士生陈俊熙,用略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道出了他创业的决心。

一个多月前,他和团队站上第四届“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赛道的决赛讲台,直面专业评审团的犀利质询。和陈俊熙一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校期间投身创业浪潮。“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数据便是缩影:首届大赛成功报名团队4574支,到第四届已激增至8468支,创下历史新高。

大学的书斋里,不仅有墨香与沉思,更孕育着实验室微光和生活灵感碰撞出的“奇思妙想”。这群怀揣热情与梦想的年轻人,如何坚定地踏上创业征途?那些与伙伴并肩奋战的日夜,又因何闪闪发光?

从科研经历中诞生的“奇思妙想”

管道里,探照灯划破黑暗,八只“触角”的“机械蜘蛛”在其间自如游走,为管道做细致“体检”。这只“机械蜘蛛”是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自治运行控制系统研究中心学生科研团队研发的管道巡检机器人,陈俊熙是该项目的负责人。

陈俊熙表示,这个产品是针对电站巡检需求开发的巡检机器人,“有的地方巡检工人很难抵达,或者有的巡检环境非常恶劣,用机器人代替工人进行巡检,既节省人力,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我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在研究机器人。我也在跟着老师做机器人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发现了一些可以市场化的机器人,就挑选了一些项目孵化,这就是其中一个。”

从科研经历中诞生的“奇思妙想”往往成为大学生们创业的灵感源泉。

到硕博连读的第四年,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张帅迪创业的想法逐渐成形。“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后来慢慢接触到了一些真正的科研项目,我自己也有了一些科研成果,就开始考虑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让真正的用户来使用。”

张帅迪一直在研究“拥有人类皮肤的机器人”,打造新一代可穿戴柔性仿生触觉传感系统,“让机器人像人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皮肤’感知不同物体的形状和温度,提升灵敏度。比如摸到一个很热的东西,可以瞬间做出反应,把手抽开。”

2025年初,包括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等在内的“杭州六小龙”声名大噪。宇树科技研发的机器人,让同样专注于机器人领域研发的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博士生路智尧耳目一新。在“京彩大创”上,他和项目团队分享了如何给机器人安装更智能的“大脑”,从而实现机器人产品的快速升级。

当时正值寒假,路智尧还深度体验了游戏《黑神话悟空》,“在玩的过程中就能感觉到创业者想要把产品做好的魄力和毅力,这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都是一种鼓舞。”大三开始就进入课题组的经历让路智尧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在做过很多调研之后,路智尧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做了创业计划,又借着参加创业比赛的契机不断打磨产品,让它更适应市场需求。

北京理工大学大三学生陈若冰的创业想法则来自学长学姐们创业故事的激励。

“在学校基金会上课时听到了学长学姐的创业故事,突然觉得创业好像没那么遥远,我说不定也可以试一试。”陈若冰从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出发,将研发手持式骨磨削手术机器人的项目汇总成了商业计划书,在学校的创业大赛中试水。

寻找志同道合的创业“搭子”

“创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在张帅迪看来,团队对于创业成功的重要性不亚于项目本身,“我们的项目涉及传感器、电路、算法等等,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研究的领域,根据研究领域匹配负责的内容。此外,寻找投资、产品落地、产品商业化等,也都需要懂行的人来负责。”

陈俊熙的团队主要由其在学校科研项目中的同学和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一开始只有实验室的几个同学,先搭建起一个简单的团队框架,然后慢慢找合适的人。”陈俊熙还有一个身份是学校的创业咨询师,经常会在校内校外做关于创新创业的分享,借此机会也找到了一些对项目感兴趣的人。

挑选合适的团队成员,是摆在每个创业项目负责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于创业初期的团队搭建,陈俊熙最看重的是“自驱力”,“我们是一个创业团队,不是一个打工的团队。打工可以有绩效考核推动着你去做事,但创业团队还是要看自驱力的。”他也会在日常工作中考察新人的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模式,“比如我们创业路演需要制作PPT,在这个过程中看新人能否跟其他同学很好地沟通交流,能否融入这个团队,最后的贡献有多少。”

“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选择不同类别的人,也方便大家的时间安排。”路智尧在组建团队时采取的是“广撒网”战略,“初期招募尽量多的人加入团队,我们项目处于起步阶段,低年级本科生加入可以帮助他们去摸索自己的科研方向,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充足、科研能力也比较强。”

在人员的任务分配上,路智尧习惯根据不同的赛事组建项目小组。他分析,一般的创业大赛要求的团队人数比较多,在10人至15人左右;科技类的赛事要求团队成员比较少,一般在5人至8人左右,“我们就利用不同的赛事要求,根据侧重点匹配项目人员。在实践中实现双向选择。”从项目需求和长远发展出发,路智尧慢慢建立起了一个分工合理、人员结构纵向发展的项目团队。

“学生创业团队的确有不足的地方,社会经验、商业知识等方面有欠缺”,但在张帅迪看来,换个角度而言,学生创业团队也有自己的优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涌现各种各样的想法,大家一起头脑风暴的过程同样精彩,“信号调整的问题能解决,最终就是靠大家一起查资料、一起争论。”

在踩“坑”中成长

没有哪条路是一帆风顺的,创业之路更是如此。

张帅迪至今还记得在电子传感器封装材料的选择上不断试错的过程,“感觉很难受,方法没问题,但结果就是达不到预期。”张帅迪口中的封装材料是一种聚合物,在实验室阶段,封装材料选择需要不断调整各种材料的组合,甚至比例。封装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后续机器人的仿真皮肤性能。

“来来回回光材料就换了十几种。”在一直无法达到理想实验效果的那段时间,张帅迪频繁失眠,甚至焦虑到质疑自己,“是不是我不行?是不是我根本不适合做这个?”与此同时,张帅迪知道,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做不出来是正常的,“包括实验室的同学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做不出想要的实验结果。”

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张帅迪的心态变得更加成熟,“考试有对错之分,但创业做产品或者搞科研,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以前觉得找不到标准答案就是失败,现在我不这样想。今天没有做出来就明天继续做,即使没做出来也不代表失败,只是还没找到成功的方法而已。创业就是不断解决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陈俊熙项目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历经四次技术迭代,每次几乎都需要全部推翻重来。“巡检机器人的工作环境是两个管道之间的环形区域,通常情况下,巡检区域的高度大约是25厘米。但实地检验发现机器人走不动,一查才知道,由于电线的重量,管道往往会发生自然沉降现象,导致巡检区域的实际高度在22-27厘米之间不断变化。”陈俊熙和团队成员一起,引入柔性八轮结构和激光雷达定位算法,最终才攻克了难题。

除去创业项目本身,大学生创业者们也在踏进社会的过程中发现,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陈俊熙坦言,社会经验不足是大学生创业团队普遍遇到的致命问题,在产品业务推进的过程中,一开始因为缺乏甄别能力,他也曾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没有结果的事情上。

“如果不是我们在初创期能把成本控制得很低,那现在整个团队已经‘死'掉了。只能补足社会经验,在吃亏中学习,及时复盘总结。”陈俊熙表示,通过高校的产学研转化平台与指导老师的资源,团队才逐步打开市场。

作为公司法人,陈俊熙每次签署合同都会格外“抠字眼”,“积累的案例越多、被坑的概率越小。”如今,陈俊熙已经学会了找合同里的关键词,“比如验收标准,如果合同里没有明确的验收标准,那最后就可能需要在验收上额外付出大量公关。比如付款周期,没有明确的期限就会面临一定的资金拖欠风险。”

此外,大学生创业者也要抛却想象,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业项目。

“创业者很容易陷入一种信息茧房里,就是越想越觉得自己的项目是个好项目,越想越觉得别人一定需要。”路智尧说道,事实上,跳出创业者的视角,创业项目有时候很难立刻被理解。“多参加创业类的比赛,听一听答辩评委们的意见,有时候会有醍醐灌顶之感。即使是一个好的创业点子,也是需要慢慢打磨、探索的。”

打破创业滤镜

“创业就是把自己的项目、自己的产品不断变得越来越好。”踏入创业的大门,张帅迪看到自己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好,成就感也随之而来。

投身创业之中,创业者们在各自的领域迎来成长与收获。

张帅迪的心态变得更好了,也积累了更多的知识。“我知道了不同材料能更好适应哪些场景,如何调整电路可以让信号读取更快。无论是在知识储备、动手能力还是对事物的认知上,都有了很大地提高。”张帅迪也学会了从他人的建议中发现认识事物的不同角度,“每次找老师、专家或其他同学讨论一个问题,都会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一些视角,所以主动寻求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路智尧对创业和创新有了更多的认知。“创业不仅需要创新,还需要落地。但技术落地不是产品制造出来就好了,还要考虑市场的匹配程度,能够形成产学研的闭环。”

在陈俊熙看来,创新创业精神包含着一种整合现有资源、创造增量价值的追求,“创业对我来说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推动行业进步的途径。它让我从科研人员转型为全面的创业者,锻炼了我的领导力、决策能力和跨领域协作能力。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和成功让我更加坚韧,也学会了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

“创业不是要想好了自己到底行不行、要学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才能开始,可以先开始做一个小项目,在开始的过程中,你会学到很多东西。”在张帅迪看来,与其纠结自己是否具备了创业者的各项能力,不如现在就做起来。

“多观察,多发现,多涉猎,多思考,多总结。”路智尧的建议言简意赅。

对于坚定想创业的学生,陈俊熙建议要早些建立自己的行业人脉,找准市场需求,确保项目有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要善用学校资源,如导师和比赛平台;还要保持开放心态,勇于试错并及时调整;组建一个能够互补的团队。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如果 不做 这件事 将来 定会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暂无
武汉大学发布情况通报

您在阅读:从机械蜘蛛到手术机器人,首都大学生在科研探索中发现创业金点子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