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需具备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教育应培养思维和科学潜质,激发对国家贡献。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中小学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育如何顺势而为,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
近日,“全国中小学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交流会”在北京举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主任熊璋表示,未来人才需具备“三力”,教育工作者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科学潜质。
熊璋教授强调,未来的人才培养不拘一格。“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未来的人才既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必备的品格,更要形成对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在阐释“三力”的内涵时,熊璋教授表示,适应力是确保学生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不被落下,能够接受变化、适应变化;胜任力是学生能主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他人、推动社会进步;更高级别的是创造力,指学生能贡献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
“人与人工智能相互赋能,我们不能被人工智能被动地牵着走。”在熊璋教授看来,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未来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科学潜质,更好培育时代新人。
在谈及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熊璋教授以Deepseek、宇树机器人、大疆无人机、《黑神话:悟空》和《哪吒》等创新成果为例,阐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成就。“要让孩子们置身于中国必须打造世界一流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场景中,让他们明白,学习知识不仅关乎成长,更关系国家发展,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展望未来,熊璋教授对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中国的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人工智能教育世界领先,这得益于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他期待中国能够开创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这是未来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指标,必将影响全球教育发展。”
光明网微光工作室出品
记者邱晓琴 张晓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