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子参访陈望道旧居,《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成思政课堂,学生义务讲解传播真理故事。
【校馆弦歌】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这个秋日,位于国福路51号的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迎来一批批朝气蓬勃的新生——参访陈望道旧居,聆听老校长的故事,已成为复旦学子的“必修课”。还有学子走进这里,从“听故事的人”成长为“讲故事的人”,他们传播“真理之甘”。
1920年早春,陈望道在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老宅的简陋柴屋里,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心疼儿子,端来粽子和红糖水。而他专注译书,竟误将墨汁作糖,蘸食粽子。“这就是‘真理的味道’的故事。”学生讲解员陈正阳说。
陈正阳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也是《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员。2018年5月,在上海市委支持下,复旦大学修缮了老校长陈望道旧居,以“信仰之源”为主题打造《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在学校党委号召下,大批师生党员主动报名,义务开展讲解工作,组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星火’队”)。
“星火”之名,取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之意,希望全体队员力争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青年先锋。成立7年间,围绕一本书、一个人、一件事,“星火”队队员宣讲《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传播和影响,讲述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及其追寻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故事。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星火”队副队长张雨馨还记得两年前第一次讲解时的忐忑。“刚开始,讲解词是需要反复背诵的,陈望道先生也只是一个历史人物。”慢慢地,她发现她会因为观众的一个提问,就去广泛查阅资料。掌握越是深入,讲解起来就越像跟朋友聊天,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不再是一个局外人,而是和这段历史、这份精神联系在一起了。”张雨馨说。
“在复旦,红色文化是滋养学子成长的土壤。”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晔说。在他眼中,植根复旦校园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早已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深度融合在一起,成为“永远不下课的课堂”,也是一本“永远打开着的教科书”。
国福路51号,这幢朴素的小楼,也已成为复旦大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生动课堂。记者采访这天,恰遇一群中小学生来这里参加“小火花”训练营第二期启动仪式和上岗交流活动。“我试着用讲故事的方式改编讲解稿,主动和观众互动。慢慢地,观众从听我讲解,到问我问题,夸我讲得生动。”作为一名受到“星火”队训练的“小火花”,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学生李瑾瑜一脸自豪。
“星火”队还在常规讲解之外推出“场馆里的思政课”体验活动。历史回声中,思政育人的新模式悄然生长,信仰的种子深植年轻人的心田。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0日 08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