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与育人成效的实现。学生干部、任课教师、导师、辅导员四支队伍作为学生管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围绕“三全育人”各司其职且又需协同联动。
潍坊科技学院教育学院深刻把握新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需求,推动四支队伍从“各司其职”迈向“高效协同”,四维联动构建了新时代学生管理新格局。
提升能力,学生干部主动领航
学生干部是连接学院与学生的桥梁纽带。教育学院通过优化选拔、强化赋能等措施,推动学生干部队伍实现角色升级。
教育学院构建起以品德、能力、服务意识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班级推荐、自我展示、师生评议三层选拔机制,不仅考察学生的学业基础,更注重其沟通协调能力、责任担当以及群众基础。
教育学院打造分层分类、实战导向的培训体系。针对新生干部,开展学生工作入门训练营;针对高年级学生干部,开设领导力提升工作坊,邀请优秀校友、资深辅导员分享团队管理、危机处理经验,并通过活动策划与组织、学生矛盾调解演练等实战项目,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传授到育德践行,任课教师拓展育人维度
任课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引路人。教育学院以OBE理念为引领,以课程思政融入和协同机制构建为抓手,推动任课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实现角色拓展,将育人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
教育学院组织任课教师开展“聚焦课堂 同心而行”教学大赛,围绕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2025年,学院多门课程入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能力显著提升。
教育学院定期召开任课教师、导师、辅导员三方座谈会,围绕学生专业学习、思想动态、职业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度交流。不仅让任课教师的育人作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更实现了学生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从生涯规划到思政引领,导师、辅导员多维度指导
导师是在思想人生、学术学业、科学科研、生活心理、创新创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教师。教育学院以明确职责边界、细化指导内容、创新指导形式为突破口,推动导师队伍向精准化服务转型。
学院制定《导师工作细则》,明确导师需承担的核心职责。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差异化指导清单,让导师清楚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避免了指导工作的盲目性。
学院构建线上与线下、集体与个体的多元化指导体系。利用微信群、腾讯会议等平台,开展考研答疑专场,方便学生随时获取指导;除了常规的一对一谈心谈话,还组织考研、就业经验分享会,帮助学生获取考研经验、了解就业动态与发展趋势。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主力军,面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活跃、需求多元的特点,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教育学院从党建引领、能力提升、融媒创新三个维度,推动辅导员队伍从“事务型”向“专家型”“引领型”转变,不断提升育人深度与温度。
教育学院将党的领导贯穿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以辅导员思想能力提升为抓手,推动党建育人直达学生群体。
教育学院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趋势,推动辅导员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育人路径。学院利用易班平台开展线上主题团日、班级风采展等互动活动,年均发起活动150余场,学生参与超14000余人次,让思政教育自发为师生双向友好互动,有效提升了思政育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来源:潍坊科技学院 文/韩中 孙梓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