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打造绿色校园,提升生态育人成效。科学规划绿化,引入多种鸟类,设置环保标识。师生参与维护,发展生态教育,推动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以“绿色校园 生态育人”为核心目标,持续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如今,一幅“春有花 夏有荫 秋有果 冬有景”的四季生态画卷已徐徐展开,科学规划与精心营造的校园生态,不仅提升了环境品质,更成为无声的育人课堂,培养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生态文明素养。
科学规划,构建生态网络
校园生态环境的显著提升,源于前瞻性的科学规划与系统性建设。
校园绿化设计的负责人表示:“学校聘请专业团队,紧密结合地形地貌,以贯穿东西的凤凰河‘生态绿脉’为核心,科学构建了中心景观区、林荫大道、绿化隔离带、亲水空间及楼宇立体绿化相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了‘推窗见绿 移步换景’的效果,整体生态格局日益优化完善。”
这套精心编织的“绿色经络”,实现了“推窗见绿 移步换景”的诗意效果,营造了宁静清新的学习生活氛围,一个生机勃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生态圈正逐步成型。
物种新篇,丰富生物多样性
校园生态画卷的灵动,不仅在于葱茏的草木,更在于其间跳跃的生命,学校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提升。
近期,在学校精心营造的水域环境中,迎来了一批可爱的“新居民”——柯尔鸭、琵琶鸭、针尾鸭、麻鸭、红头潜鸭以及优雅的黑天鹅等水禽成功落户校园水系。它们或成群结队悠然栖息于岸边,或拨动清波嬉戏水间,清脆的鸣叫与优雅的身姿生动诠释着生物多样性之美,为校园增添了一抹灵动的野趣,也为师生观察自然、理解生态规律、培养生态素养提供了宝贵窗口。
它们的到来,标志着学校在构建更完整生态系统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这些新物种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生物群落,形成了更为多样的生态链。课间课后,常有师生驻足湖畔,在观察这些“生态代言人”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文化标识,传播生态理念
学校注重将绿化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将绿化美化纳入校园,通过设置环保标识、植物科普牌等,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等,将生态教育融入日常场景,既增强了师生的环保意识,又潜移默化传递了“每片绿叶都是教材,每处景观都在育人”的生态育人理念。在阳光的照耀下,标识牌上的文字与图案显得熠熠生辉。这些标识将生态理念拆解为日常提醒,推动环保从行为自觉升至文化认同,使绿色基因深度融入校园精神脉络。
师生共建,凝聚环保合力
学校积极倡导“人人参与绿化”的理念,开展“师生植树节”“树木校友认养”等活动,累计组织1000余人次参与绿化维护。累计种植树木2000余株;后勤管理处创新养护模式,引入智能灌溉系统,采用节水环保技术,实现绿化管护精细化、科学化。通过绿色校园建设,让每一处景观都成为无声的课堂,培养师生的生态文明责任感。
“将绿色基因深植教育沃土,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这一愿景,正在这所充满生机的高校中得到实现。师生们以行动诠释:校园生态既是知识研习课堂,更是共建共享的“绿色家园”,每一次参与都为生态守护注入温度。
未来展望,推动可持续发展
“环境育人是无声的课堂。”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感,更成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载体。
学校后勤管理处副处长阴雷生说,下一步将启动“花园式校园”提升计划,进一步优化生物多样性。同时结合智慧校园建设,打造数字化绿化管理平台,推动校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深化“环境育人”效能,让生态文明理念成为校园发展的核心基因,突破传统知识局限,助力师生懂生态、爱生态,让生态守护与教育育人深度融合、持续进阶。
从布局规划巧思,到新物种的引入;从文化标识浸润,到师生共建温度凝聚,校园生态已突破“绿化景观”的界限,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的教育载体。这一永不闭幕的生态课堂,指引师生传递敬畏自然、守护共生,提升师生的生态意识与行动自觉。这份坚持保护生态的决心,将在校园持续延续,生长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美模样,成为校园发展与生态教育互促共进的生动范本。
(来源: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