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来到“葡萄村”

:2025年10月31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大学生艺术振兴葡萄村,村民制作葡萄工艺品,吸引游客。高校师生融合农业与艺术,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网红村。

以艺术促振兴 让乡村变时尚

当大学生来到“葡萄村”

一个暑期的时间,前衙村一下子多了不少游客。

前衙村位于河北曲周县,是一个葡萄种植专业村。过去,村民一年到头就是种葡萄、收葡萄。有趣的是,今年他们还“捏”起了葡萄。

走进前衙科技小院,一排排绳子上挂满了村民们创作的手工艺品:紫葡萄、青葡萄,大串的、小串的,透出一种质朴的美感。

前衙村突然升腾起文艺气息,背后的推手,是两所高校。

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团队长期扎根曲周县,用农业科技赋能乡村产业。今年,农大有了新“点子”。“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支撑,人才是关键。”农大携手四川美术学院,在曲周开展首届“美育中国·曲周行”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营,40余名师生共同探索可复制的协同振兴模式,培养“农科+艺术”复合型人才。

前衙村葡萄质量不错,奈何周边种植户越来越多,葡萄收益下滑明显,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人气少,活力就少。”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瑞芹挺发愁。

可当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抵达前衙村后,却发现这个“葡萄村”还是个“宝藏村”:既有包公开衙遗址,又有颇具地方特色的曲周花车、曲周草编等非遗项目,乡村生态也很不错。

农业与艺术、地方文化与艺术设计咋融合?两校师生开启奇思妙想,他们对乡土文化开展一系列创新表达:设计出草编香包、草编裙子、草编镜框等;打造带有当地葡萄文化印记的人偶玩具——“葡萄娃娃”,“萌萌哒”的造型感深得游客心;简化国家级非遗项目曲周龙灯的复杂工艺,创作二十四节气非遗布贴画灯笼……

一顿“包装”,前衙村焕然一新,成了“网红打卡地”。

“用青年人的视角,把乡土文化重新包装、输出,碰撞出新的火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说。

师生们还构思了一场特别的“村晚”,一下子吸引来周边10多个村庄200多名村民前来观看。

草编时装秀是“村晚”重头戏之一,由学生们和村民共同设计、制作。“我们用玉米皮、小麦秆和芦苇编结成服装,但较粗糙,后来又加了棉布内衬,提升了舒适度。”农大2023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佘宗港说。

短短20天的暑期工作营,成果丰硕:师生们创作完成45幅乡村画作、100余件艺术拓染作品,以及3套村落公共空间改造方案,并开设了5场“乡村美育工作坊”艺术疗愈课堂……

这激发了当地农村青年的艺创热潮。曲周县程寨村村民郭峰、东漳头村村民徐晓真等,在师生们的感染下,将当地的废弃墙面通过墙绘方式,转化成美丽的文化景观。

这仅仅是个开始。工作营结束后,两校在曲周共同成立“丰艺社·曲周共生”联合育人实践基地。

“未来,将在这里建立‘艺术遗产活化+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平台,组织开展公共艺术装置、生态美育节、乡土美育工坊等活动,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持续探索‘科艺融合、人文共生’的乡村振兴实践样本。”王天祥说。(本报记者 史自强)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葡萄村文创产业 乡村文化设计与旅游 农科艺术融合实践 乡土文化美育工作坊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当大学生来到“葡萄村”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一品教育:凭良知教书育人,靠实力赢得赞誉!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