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做自己”:城市对年轻人的宝贵包容

:2025年10月31日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因方言和工作问题难以融入上海,北方人冯尚离职,后二人留沪。青创公寓降低生活成本。上海包容使刘昊视其为第二故乡,虽未融入但享受生活。

“给同事打电话,对方接起来第一句话通常是上海话。开会也是,说着说着就切换成了上海话,我听不懂。虽然他们不是故意的,但我还是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外。”

提起一年前在上海一家银行的实习经历,我的朋友冯尚对办公室里的“方言文化”仍印象深刻。她是北方人,在上海读了本科和研究生。到工作的关口,冯尚一开始还是想留在上海,找到了“上海人密度极高”的银行实习,有很大概率留用。但是,方言的隔阂让她难以融入。

更让她不适的是,带教老师指导她工作的方式——让她在保洁人员休息的时候擦桌子。她试图反驳,前辈则称,“我之前都是跪在地上把线整理好”。虽然她在上海待了6年,有多段实习,但和这位带教老师的相处还是让她身心俱疲。

冯尚在这家银行待了22天就结束了实习,今年春天在北京找到了新的实习。“我很恋家,还是想离家近点。”

然而,她这么跟我说完的一周后,又回到上海一家金融贸易类国企正式入职。起决定性因素的是恋人,次要因素是她已经习惯了上海。

语言问题慢慢地没那么重要,新的工作里大家来自各地,普通话是主要的沟通方式。在生活场景里,街头巷尾的上海话则带上了地域性的烟火气,构筑起她对一座城市的经验。

无论如何,生活成本始终是影响年轻人能不能“留下来”的重要因素。冯尚的房租一个月4000元,餐费一天最少50元,如果出去玩就上不封顶,一个月的工资除去基本花销所剩无几。

“一两年内还不会离开,但是再过10年、20年,能不能留在这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不是很有信心。”冯尚说。

我的另一个朋友刘昊也在上海工作,他的房租一个月800元。

刘昊入住的是浦东低租金青年公寓,是浦东区落实“浦东青创15条”推出的政策,实行“企业让利一点、财政补贴一点”,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实际租赁价格不高于2000元/月·套(间)。入住需要符合的条件有:高水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3年内、40周岁及以下,且2025年1月1日以后来浦东工作,同时需要满足名下无房、所在单位属于浦东重点产业领域等要求。

房租低了之后,刘昊觉得在上海生活的成本也降低不少。他对买房没有执念,但正在考虑买一辆车。刘昊研究生就读的学校符合直接落户上海的条件,所以他买车相对便利。

“有恒产者有恒心”。对于刚步入社会的我们,有一间舒适且租金不要近乎工资的一半的房子,就已经算是“恒产”了。来自地方政府或者工作单位的住房补贴,对刚工作的毕业生无疑是“及时雨”和“寒冬柴”。冯尚知道刘昊的房租后,也赶紧去查询了相关政策。不过,因为报名时间晚,她现在必须排队等待才能住进交通相对便利的公寓。

物质方面有政策托底后,上海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优势就体现出来。刘昊说上海“给人发光的机会很多”,而且“向上和包容”。他喜欢摄影,从读研的时候就经常探索这座城市。他觉得上海的包容直接体现在大街上,打扮得时尚精致的人、穿T恤和洞洞鞋的上班族、各种动漫角色的coser……“所有人都川流不息的,没人在意你是怎样的人,你做自己就可以了。”他说。冯尚同样提到上海的包容,她解释说在上海不管你是什么样子,都不会有人对你指指点点,她的家乡则相反。

“做自己”是对城市气质和文化氛围的抽象感受。刚工作的年轻人初步形成的自我还不稳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城市需要包容他们对自我的继续探索,无论是他们的外在形象、爱好,还是观念与生活方式。这一点是城市与居民共同互动形成的,也会因地区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但地方想要留住人才,共通的一点是既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多元丰富的城市空间,也需要一种尊重个体、包容多样选择的氛围。

刘昊是江西人,来上海读研究生后,他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了解到上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成果,城市“天际线”(老旧电线)治理……他有了经常光顾的小店,知道哪里有好吃的,记得很多条经常换乘的地铁路线,并一次又一次在4号线上错车。

“我没有觉得融入上海,上海也不需要去融入吧。”尽管刘昊已经称上海为“第二故乡”,他还是不觉得自己融入了上海。或者说,上海并不需要刻意融入,这座城市允许和包容这种“不融入”。青年公寓的使用期限是3年,刘昊认为这给了他很好的一个缓冲机会,可以趁这段时间攒攒钱,“掌控自己的生活”。

那么,3年后呢?刘昊说,除非有特别喜欢的工作,而且工作氛围特别好才会考虑离开。他说自己不会被家人、户口、买的车子这些因素困住,工作是他的主轴。

刘昊用他的一个朋友举例,那位朋友也在上海,她非常喜欢看音乐剧。为了音乐剧,她换了几次工作都还在上海。但她目前的工作前景有限,深圳刚好有一个不错的机会,几番纠结之后,她还是去了深圳。刘昊说:“她去了深圳之后,朋友圈再也没发过音乐剧相关的了,不过她拓展了新爱好,经常出去旅游。”

冯尚在考虑去离家更近的城市工作。我问她,为什么那么想回家,她说因为人都会美化未走过的路。

(冯尚、刘昊为化名)

施毅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31日 03版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上海方言文化 上海人才政策 浦东青年公寓 房租补贴 上海包容性 城市生活成本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允许“做自己”:城市对年轻人的宝贵包容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一品教育:凭良知教书育人,靠实力赢得赞誉!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