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聊城临清市永青实验学校教师 李霞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一书,掩卷沉思,久久回味。愈是心情激荡,无法平静了。
开始读这本书觉得索然无味,理论性太强,实操性有点困难。读完以后,我又利用闲暇时间摘抄了一些笔记。摘抄完以后,默默地翻看笔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其中的大道理、大智慧给了我一种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的畅快。
阅读经典,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从小就喜欢一些文学诗词,也读过一些小说、散文之类的书籍,但是一直都没有系统地去整理这些书籍,使自己总有种“凌乱不堪”的感觉。通过读《新教育》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文化对于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新教育实验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文化立信”等方面的学校文化实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让学校环境、教育行为的细微处浸润文化精神,凝练生命精华,令师生沐浴在道德、科学、数学、语言、历史、艺术等人类文化的熠熠光辉里,耳濡目染,行以成之。
朱老师对新教育和中国文化做了系统的梳理,阐述了经典文化与中国教育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中国新教育的重要影响。朱老师概括得如此精辟,让我特别佩服,我对于阅读经典也有了意外的收获。
1、阅读要遵循方法技巧和系统性,不可盲乱阅读,读到最后连自己都是盲乱的了。在以后的阅读中,我应该注意系统的阅读。在读书以前要想好自己读什么类的书:教育类的书、文学类的书、传记类的书、专业的书、心理学的书,想好门类,再专一地去读书,尽量做到读一类的书,就要有一类书的收获。
2、做好笔记。对于自己想要读懂的书,一定要及时做好笔记。自觉自己的思维迟钝,有些高深的道理,自己是没有办法理解透彻的,所以,还是记录下来,常常揣摩、比较,争取做到正确地理解它,恰当地使用它。
3、写好总结感悟。通过不断阅读,我越来越发现,如果只是阅读,没有反思感悟,阅读便缺少了一半的味道。如何加深书的浓香?那就是及时地总结感悟。这并不是一咏三叹的意思,而只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提炼,寻其根源,探其要领,才知读这本书的意义何在。至此,在我浅陋的认识中,才觉有了书的味道。
关注课堂,让孩子在幸福中成长
新教育是为了让老师和学生都拥有幸福而完整的生活,这是新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朱教授提出了要构筑理想课堂的教育行动。结合学校的发展愿景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打造理想课堂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精心课堂教学的设计。构筑理想课堂,我认为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完美,是影响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完美的教学目标,完美的教学环节,完美的课堂生成,都应该在教师的预料之内。这就需要老师不仅要对教材、教学内容有全面的掌控,而且还要有丰富的阅历和阅读积累。
2、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才喜欢这门课的。让学生喜欢自己,一味地和善,所取得的效果是不明显的。所以,让学生喜欢自己,老师应该至少有一种自己的看家本领。比如:老师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能够赏罚分明,道理讲得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学生就会服你;老师讲话幽默、有趣,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还能够把课堂控制得井然有序,学生就会喜欢你;老师讲课技艺高超,能够让学生听得懂,听得会,让学生学有所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就会喜欢你。由此可见,老师的个人修养真的很重要。
3、学生学得知识时开心的微笑。一节课总得让学生学有所获,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一项技能,他会特别高兴,一下课就想演示给你看,这种高兴有时候会持续好几天。所以,课堂上让学生学会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儿。为了让学生学会,就要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表达的时候,让学生多说、多练;遇到拐弯儿问题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遇到技能训练的时候,要让学生合作,大家一起玩起来。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时刻提醒自己注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4、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激励。于永正老师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第二个名字叫‘激励’。”课堂上要善用激励。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各有差异,这时候,教师就要善用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使学生勇于挑战,从而战胜自己。记得有一次,一(1)班的钱国新小朋友被课堂上的小故事吸引了,在讲故事的环节,我能看到他一直都在跃跃欲试。我发现了他,用和善的眼神鼓励他站起来讲故事。同学们也感受到了我对他的期待,开始一起为他加油。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开始讲得还有些不流畅,我没敢打断他,继续用眼神鼓励了他,等待他继续讲下去,他终于讲完了,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有时候孩子的成长只需要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需要一次成功的体验。在我们的激励中,每一朵花都会努力地开放。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让我们多一些关注,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幸福而完整地成长。这是新教育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推进每月一事
朱老师提出的教育十大行动之一——推进每月一事行动,在我看来,非常好。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其实就是学生习惯的养成课,如果把这些习惯一股脑地教给学生,而没有后期的监督养成教育,想让学生真正养成这些习惯是很难。
朱老师提出了每月一事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何不让学生每周养成一个习惯呢?比如“爱整洁的习惯”。首先要制定好“爱整洁的习惯养成计划”。其次,按计划逐步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最后检验习惯养成的成果,评选“整洁天使”。用这样的方法,争取做一事成一事,在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健康成长。
很喜欢朱永新老师的一句话:“对于卓越的追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是的,对教育的追求永远在路上,此处是坑坑洼洼,迈过去可能就是阳光大道;此处是阴雨霏霏,翻过去可能就是春和景明。我们不会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有那么多的贤人智士,为我们开拓了疆土。我们只要努力奋斗,勇于学习,总会看到更加卓越的教育。更加卓越的自己。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