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南县依汶镇初级中学教师 严洪福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漫漫长路上,我始终在教育典籍的墨香中探寻育人真谛。一本本著作如同一盏盏明灯,在时光的长河中次第点亮,为我拨开教学中的重重迷障。而朱永新先生的《教育:一起向未来》,恰似那轮高悬夜空的皓月,以澄澈而明亮的光辉,穿透教育探索的层层云雾。它不仅为我点燃了创新育人的灯塔,更化作与我并肩前行的挚友,以智慧为舟、以书香为帆,引领我在教育之路上笃定前行。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便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所吸引。书中关于好奇心的阐述,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了我认知的迷雾。“向未来睁大好奇的眼睛”,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往,我总是按部就班地传授历史知识,却忽略了点燃学生心中那团对未知历史的好奇之火。犹记得那次讲解唐朝对外交流,我循规蹈矩地照着课本念诵,字句如同机械齿轮般生硬转动。教室里,学生们的脊背渐渐佝偻,眼神里的光芒也被倦怠取代,偶尔传来压抑的哈欠声,像警钟般敲打着课堂的沉闷。那一刻,我猛然惊觉,自己竟成了知识的“搬运工”,把鲜活的历史讲成了枯燥的教条。
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审视,就在这时,朱永新先生的《教育:一起向未来》中的文字跃入眼帘,“以兴趣为舟,载求知远行”的理念,如破晓之光驱散迷雾,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教育从来不是机械的知识填塞,而是要像守护火种般珍视学生眼中的好奇微光,以巧妙的引导,将这簇微光燃成探索的火炬。自此,我开始尝试转变。
在后续的课堂中,我化身“历史探秘引路人”,将学生们变成探寻历史的“小小探险家”。当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在多媒体中响起,当遣唐使的航海日记化作互动课件,孩子们眼中重新燃起了求知的光芒。他们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叩开历史深邃的大门,在千年文明的长河中溯流而上,让古老的故事在热烈的求知浪潮中重焕生机。
书中关于阅读重要性的论述,字字珠玑,在我心底掀起层层教育哲思的涟漪。“少年阅读强,则中国未来强”这一章节,以洞见性的笔触与详实案例,将阅读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剖析得淋漓尽致——那些被岁月封存的历史,绝非课本上凝固的铅字,而是由万千传奇故事、鲜活历史人物与深邃文明思想交织而成的瑰丽星河,亟待年轻的眼眸去探寻其中的璀璨光芒。
这场认知的觉醒如春风化雨,悄然重塑着我的历史课堂。我开始精心构建"立体阅读场域":引领学生在《史记》的鸿篇巨制中对话千古先贤,解码"史家之绝唱"中的治世智慧;借助《全球通史》的宏大叙事,触摸人类文明在冲突与交融中跌宕前行的脉搏。尤为动人的是,曾经对历史兴趣索然的学生,在邂逅《明朝那些事儿》后,竟像揣着珍宝般迫不及待地推开我的办公室门。当他眼中迸发着探索的光芒,将朱元璋的跌宕人生与明朝兴衰娓娓道来时,我分明看见,阅读的种子已冲破认知的冻土,在少年的心田里抽枝展叶,生长出对历史最本真的热爱与探索的勇气。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在这本书中也有深刻阐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句话如警钟般时刻提醒着我,要重视家校合作。我曾遇到过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焦虑但又不得其法。我便向她推荐了这本书中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她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后来,这位家长调整了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关系逐渐改善,孩子的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书中《教育现代化:一起向未来》的章节,更让我对教育未来无限憧憬。在这个信息技术瞬息万变、迅猛发展的时代,历史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搭上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快车,在创新之路上奋勇前行,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魅力。随后,我开始尝试利用线上资源,如虚拟博物馆、历史纪录片等,丰富教学内容;用Ai人工智能技术使历史人物活化,让学生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运用在线测试、互动平台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系列生动的实践探索,让我惊喜地发现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学习积极性呈现出跨越式的提升。这更让我深知,教育必须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以持续创新为引擎,方能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代担当的优秀学子。
《教育:一起向未来》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它让我懂得在教育中要珍视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用阅读为他们打开广阔的世界,与家长携手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手段,赋能新时代教育变革与创新。
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继续与这本书相伴,继续从书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与学生们一起向未来,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新篇章。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