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曹县倪集街道办事处中学 孙学镇
初遇《等一朵花开》:在文字中寻找教育的答案
第一次翻开林帝浣先生的《等一朵花开》,便被扉页上的话触动:“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句话仿佛一盏灯,照亮了我多年教育生涯中的困惑。作为美术教师,我常在色彩与线条间寻找美的真谛,却在面对那些“特别”的学生时陷入迷茫。直到遇见这本书,那些关于等待、理解与成长的文字,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原来每一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季节,而教育者要做的,是成为守护花期的人。
书中写道:“教育不是工业化的流水线,而是农业的精耕细作。”这句话让我想起冰心的那句“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二者异曲同工。我开始明白,教育不是修剪与规训,而是滋养与等待。正如小杰——那个曾让我手足无措的“皮猴子”,他的故事正是《等一朵花开》理念的最佳注解。
初见小杰:顽劣背后的“缺水幼苗”
初识小杰时,他的顽劣超乎想象。课堂上,他像一阵不安分的风:钻桌底、拆文具、涂鸦墙壁......同事们戏称他为“皮猴子”,我却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丝孤独。家访后,真相浮出水面:重组家庭中,他是被忽视的“夹心层”。母亲疲于维系新家庭,继父的疏离、弟弟的出生,让他像一株缺水的植物,只能以捣乱争夺关注。
《等一朵花开》中有一章提到:“孩子的叛逆,往往是爱的呐喊。”这句话点醒了我。小杰的顽皮并非本性,而是对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渴望。书中建议:“与其纠正行为,不如先修补心灵。”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走近他——不再是严厉的管教,而是以理解的暖色,重新勾勒他的世界。
改造之路:以书为镜,绘就成长底色
书中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以心为笔,细细描摹。”我开始在课堂上捕捉小杰的“闪光瞬间”:新课导入时,他的眼睛会突然发亮;手工课上,他能用彩泥捏出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我学着书中的方法,将批评转为鼓励:“搭完这座彩泥城堡,能教教老师吗?”他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羞涩的笑容。
《等一朵花开》中提到:“奖励信任,比奖励糖果更有力量。”我与小杰“签约”:“允许你每天开一次小差,但要用一次专注来交换。”他瞪大眼睛,仿佛收到一份郑重其事的礼物。渐渐地,他的铅笔不再折断,笔记工整如画,甚至主动担任早读领读员。书中那句“信任是种子,耐心是土壤”在他身上悄然发芽。
花开有时:从“掠夺者”到“小领袖”
转变的转折点发生在一堂美术课上。小杰偷拿了同学的彩笔,我按书中的建议,没有斥责,而是蹲下身问他:“如果你的画被擦掉,会难过吗?”他攥着衣角沉默许久,突然向同学鞠躬道歉。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冰层下的暖流在涌动。
后来,他举着奖励的棒棒糖说:“带回家给弟弟!”我轻拍他的肩:“这是你努力换来的,弟弟一定为你骄傲。”《等一朵花开》中写道:“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爱与分享。”如今的小杰,成了班级的“玩具调解员”,桌角的涂鸦也变成了工整的课程表。他的蜕变印证了书中的真理:“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
以美育心:在教育的画布上涂抹斑斓
十年讲台生涯,《等一朵花开》始终是我的案头书。书中那句“美育是心灵的春雨”深深影响了我。作为美术教师,我尝试将艺术与育人结合:带学生用画笔记录校园的四季,用黏土捏出心中的家,用剪纸表达对亲人的爱。小杰在毕业时送我一幅画:一朵倔强的野花在风中摇曳,旁边写着“谢谢您等我的春天”。
林帝浣在书中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只是有的发光晚些。”这句话让我在教育的路上更加从容。面对那些“特别”的学生,我不再焦虑于即刻的改变,而是学会像等待一朵花开那样,给予阳光、雨露和足够的时间。
后记:风至留香,静待下一场花开
《等一朵花开》于我,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一座灯塔。它让我明白:教育者的使命,不是催促花开,而是守护每一株幼苗的独特性。如今,我依旧带着这本书走上讲台,因为它提醒我——教育的真谛,在于相信每一阵风都有方向,每一朵花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