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非遗文化基因,赋能校园美育实践

:2025年05月27日 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将非遗资源融入学校美育实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师生美育素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的重要渠道。

作者:阮海云(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北京传统表演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将非遗资源融入学校美育实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师生美育素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的重要渠道。

非遗资源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

非遗彰显了民族智慧和历史文明,其积极健康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场域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

人与自然的人文和合。基于长期观察自然规律而形成的农耕、渔猎、医疗、建筑等方面的非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许多仪式和庆典活动同样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反映出人类渴望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永恒追求;许多非遗故事、传说等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建立了人与自然的精神纽带。这种“人文和合”观念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伦理道德中的社会秩序。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仁”是“四德”之首,而“仁”的根本精神就是爱人利他,克服私心私欲,以去私作为仁之道。同时,传统伦理道德还特别重视义利之秩序。许多非遗都将义利之辨看作应事接物、处理人伦、实践道德的重要法则,教导人们重视整体义利观念,很好地传导了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日常生活伦理中的情感趣味。非遗是生命情感与伦理实践的交汇点,承载了深层情感,关系着日常生活伦理构建互动。如节庆仪式、民间叙事、手工艺技能等,通过情感的具象呈现,维系着代际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连贯性,成为社群情感记忆与集体文化认同的基石。这种伦理认同不仅规约着个体的道德判断与社会行为,还塑造着整体道德风尚,促进社群秩序的和谐稳定。

文化传统中独特的艺术魅力。非遗是自然环境、社会风貌与族群特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其艺术性不仅局限于表面的视觉、听觉、触觉美感,更深层次融入了文化身份、历史记忆、社会价值、情感共鸣,展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如蒙古族呼麦、昆曲唱腔、京剧脸谱等,无一不拥有鲜明艺术风格,散发着独特艺术魅力。

非遗资源在校园美育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

非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育价值,能够为校园美育提供宝贵素材;校园美育是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为非遗开辟重要的传承阵地和传播平台。二者合理、有机、深度、有效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非遗资源加深美育实践的文化纵深度。非遗烙刻着时代的印迹,厚积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粹和民族特征。在校园美育中利用好非遗资源,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传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利用非遗资源加固美育实践的文化育人根基。非遗包含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呈现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审美取向、生存智慧和发展方式。在美育中利用好非遗资源,能够加深学生对原生态文化基因的了解,培植学生对赓续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等文化观念的自信自觉。

利用非遗资源拓展美育实践的文化创新空间。非遗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再创造,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体现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美育中利用好非遗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资源在校园美育中焕发更大活力。

非遗资源应用于校园美育实践的建议

在校园美育中,应以学术理论为支撑,融入非遗文化基因,创新美育教学理念,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借鉴文化生态学理论,加强本土特色课程建设。文化生态学关注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认为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非遗美育实践要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及其自然资源,设计彰显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创建与之相协调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情感联系。

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化课外实践体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通过主动参与和经验积累逐步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和反思主动构建的。在非遗美育实践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非遗工作坊、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注重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构建文化认知与审美偏好,通过亲手操作、亲身感受来加深技艺理解与文化感悟。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一体美育课程体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拥有多种智能类型,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以及存在智能和道德智能等。非遗美育实践中应关注个体智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如为喜爱音乐的学生开设民间乐器演奏课,为擅长空间感知的同学开设传统建筑模型制作课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智能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借鉴终身学习理论,创造多渠道美育实践机会。终身学习理论认为教育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方式,促进个体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非遗美育实践要给学生创造多渠道体验机会,如创建线上美育资源库,打造艺术节、文化周等实践平台,开展校地、校企、校馆合作等,为学生创造有利于终身学习的环境。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7日 15版)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作者 北京 联合 大学 艺术学院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融入非遗文化基因,赋能校园美育实践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