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编辑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瀚阳学校 李丹阳
初读李娟的作品,是在去年一篇课外阅读材料上。彼时,我被她笔下那位带有原始生命力的西北母亲形象深深打动。文中写道:“她是最强大的一株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读罢,我心中大为震撼,不禁感叹,作者何以拥有如此精妙的形容能力?后来特意搜索,方才知晓她笔下那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极强的语言表现力,根源在于她不仅仅是一位生活的讲述者,更是书中描绘的牧民生活及诸多事件的亲身参与者。
书中那些原始质朴、不着痕迹的表达方式令我无比向往。无论是她笔下的家人、家犬,还是那片广袤深沉的土地,都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于是,我立刻购来一本《遥远的向日葵地》细细品读,并在此粗略记录下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感受。
在本书的第七篇《善于到来和善于离别的人》中,李娟着重描绘了她的母亲。相较于对外婆情感的直白流露,李娟对母亲的感情显得更为内敛含蓄。文中记述了母亲为了给她送东西进城,会连续三天执着地在路边等候班车的身影。母亲总是带着沉重的大包小包,其中甚至包括两根她认为“又长又细又直”,“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的木头。在交通极为不便的西北边陲小镇,根本无法预知班车当天是否会来、何时能来。然而,她的母亲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守候着,心中始终怀揣着一线微茫的希望。后来,母亲历经艰辛带到阿勒泰的这两根珍贵木头,却被李娟在搬家时随随便便地留给了房东。她坦言,当时心中丝毫未觉可惜。直到后来母亲再次提起,“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作者这才猛然醒悟,心中涌起强烈的惋惜与愧疚之情。母亲惋惜的是木头本身——“那么好的木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她反复叹息木头的“出类拔萃”,觉得它们本应得到更多珍视,却只字未提当年将它们千里迢迢运送到阿勒泰所经历的种种艰辛。
读至此处,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返程之际,我们汽车的后备箱被家人塞得满满当当。那时疫情初起,尚无人知晓其后的发展。为了赶在可能的居家隔离之前,奶奶特意购置了一大盆新鲜的武昌鱼。于是,在我们启程前的那些日子里,她如同恪守着严谨的车间程序一般,每日忙碌:杀鱼、腌渍,并且不厌其烦地每天给鱼翻面。我因不常吃鱼,便劝奶奶不必如此费心准备。然而她异常坚持,一定要做。她说:“你舅爷爷专门打电话让我做好给他留着,这鱼和普通的鱼不一样哩。”
接着,她便开始向我细数她腌鱼的独到之处,“挨个的鱼肚子里都要塞上秘制香料,花椒是必不可少的……”可惜,当时的我对具体做法毫无兴趣,既无心聆听,更无意去记。我只是像完成一项验收工作般,随意凑近闻了闻,敷衍地承认了一句“确实味道更足”。正是这份漫不经心的随意点头,为后续更大的浪费埋下了伏笔。临行前收拾行李时,奶奶反复强调这些都是特意为我们准备的“好东西”,坚持让我们带回家。终究,拗不过老人的心意,我们只得将所有的腌鱼悉数带上。
回到济南的家中,行李包里甚至细心地备有干净的铁丝——那是奶奶让我们用来挂鱼的。虽然我对食用这些鱼并无太大兴趣,但总觉得需要将它们摆放妥帖才安心。于是,次卧临时充当了储藏室:高处悬挂着一层层风干的鱼,下面堆放着一段段甘蔗,地上则铺满了各式各样的青菜和干菜,冰箱里更是塞满了各种肉类。
然而,居家隔离的日子漫长,实际的消耗远不及丢弃的数量。出于谨慎,也不敢随意送人。那些承载着老人心意的鱼,从被捕捞到被精心制作,中间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最终绝大部分的命运,竟是整条整条地进了垃圾桶。
“鱼吃完了吗?”奶奶后来每每在电话中这样问询,并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我具体的烹饪方法。我实在难以启齿告知实情——那些鱼几乎都被扔掉了,只好含糊其辞地应付说“还没吃完呢,您带得太多了,还在慢慢吃”之类的话。
在奶奶心中,那是顶好的东西:野生的鲜鱼、精心挑选的配料、独特的腌制手法,理应成为我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然而事与愿违,那些上好的鱼,连同包裹其中的深沉心意,都被我一时草率处理、奉行所谓“断舍离”时,毫不留情地丢弃了,一条未剩。
每每念及那些鱼,活着时未能逃脱渔网,死后却被如此辜负浪费,我的心中便长久地萦绕着难以消散的愧疚之情。这份愧疚,既是对生命本身的轻慢,更是对那份跨越千里、笨拙却滚烫的亲情的辜负。李娟母亲那两根沉默的木头与我奶奶那一盆辛劳的腌鱼,隔着文字与时空,在我心底沉重地共鸣着,提醒着我那些被习以为常所遮蔽的爱的分量与艰辛。
合上书页,心绪久久难以平复。阅读李娟的文字,像一阵来自遥远戈壁的风,吹散了蒙在心头的尘埃。那些被生活琐碎轻易冲淡、甚至草率丢弃的爱的印记,竟在书页的翻动间,如此清晰地浮现出来。李娟母亲跋涉等待的身影,我的奶奶腌鱼时专注的侧脸,她们眼中那“好东西”所承载的无言期盼,原来都带着滚烫的温度。
是李娟笔下那些质朴深沉的情感,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过往,在记忆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拾起那些曾被自己漫不经心辜负的、沉甸甸的爱。原来,读书不仅是遇见远方的故事,更是照亮自身、找回那些遗落光芒的旅程。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