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编辑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黄金谷学校 骆盼盼
暑期的午后,蝉鸣穿窗而过,我再次翻开泛黄的《水浒传》。距离上一次通读已过去十年——彼时还是初登三尺讲台读名著,眼里只看见刀光剑影与快意恩仇;而今作为执教八年的初中语文教师,指尖划过“武松打虎”“林冲夜奔” 的字句,竟读出了别样的滋味:那些被称作“好汉”的草莽英雄,何尝不是一群在“成长困境”中挣扎的 “学生”?重读这部经典,像在教育的镜子里,照见了师生相处的万千可能。
从“宋江的招安”看:教育者的“初心”与“妥协”
宋江始终是争议最大的人物。年轻时读他,只觉迂腐——放着梁山泊的自在不享,偏要招安归顺,最终落得“鸟尽弓藏”的悲剧。而今再看,却读出了他身上那份复杂的“责任感”:一百单八将背景各异,有朝廷将官(呼延灼)、地主恶霸(李俊)、市井游民(时迁),他想给这群“边缘人”一个被主流认可的“名分”,这份初心与教师总想“拉回”每个后进生的执念何其相似。
但宋江的局限更值得警醒。他固执地将“招安”视为唯一正途,却忽视了李逵“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野性,无视武松“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的呐喊。这像极了教育中常见的误区:教师总以“为你好”的名义,将自己认同的成长路径强加给学生,要求内向的孩子必须“活跃”,让擅长动手的学生非要“坐得住”。曾被我批评“不务正业”的学生,直到暑期重读《水浒传》才恍然:他或许不是“不听话”,只是我的“招安式期待”框住了他的可能性。
真正的教育,或许该像吴用辅佐宋江时的“弹性策略”:既要有引导方向的定力,也要有尊重差异的智慧。就像对待“招安”,吴用会用“连环计” 帮宋江推进,却也会在李逵大闹时笑着打圆场——这恰如我们面对学生:既要有 “立德树人” 的大方向,也要容得下“不一样的精彩”。
从 “李逵的成长”想:每个“问题学生”都藏着未被看见的善良
李逵是最 “不像英雄”的英雄:鲁莽、嗜杀,动辄 “抡起板斧排头砍去”。年轻时读他,只觉是个破坏性的“问题人物”;而今却在他的粗野里,读出了一份未被雕琢的赤诚。他对宋江的忠诚,是“水里火里,我都跟着哥哥”;他见百姓被欺负,会本能地“怒从心头起”。这份底色的善良,像极了班里那些 “爱惹事”的男生:他们会因同学被欺负而打架,会在运动会上拼尽全力却不懂规则,浑身带着刺,心里却藏着热。
李逵的转变更令人深思。初上梁山时,他不分青红皂白乱杀,被宋江骂过、被戴宗管过,却在一次次“吃教训”中慢慢学会收敛。比如元宵夜闹东京,他本想“杀进大内”,却被宋江喝止后嘟囔着“罢了,罢了”。这份不情愿地妥协,恰是成长的痕迹。
教育者对待“李逵式”学生,最该做的或许不是“纠正错误”,而是像宋江那样——先看见他板斧背后的善良,再用耐心陪他慢慢学会“收放自如”。
从“林冲的隐忍与爆发” 悟:教育要给沉默者留一扇透气的窗
林冲的故事总让人心头沉重。从“豹子头”到“草料场看守”,他一路隐忍:被高俅陷害,他忍;被董超、薛霸羞辱,他忍;直到草料场被烧、差点被灭口,才终于“提枪戳倒三人”,在风雪中走向梁山。这份“逼上梁山”的绝望,让我想起那些在课堂上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或许成绩中等,或许性格内向,从不惹事,也很少被关注,像林冲一样“安分守己”,却可能在某个瞬间因积压的情绪而突然“爆发”。
重读林冲时突然明白:教育者不能只关注“热闹”的学生,更要给“林冲式”的沉默者留空间,或许是课后一句“你好像有心事”,或许是允许她用画画代替发言,就像草料场的那场雪,看似冰冷,却给了林冲喘息与觉醒的机会。
每个沉默的学生心里,都可能有一座“草料场”。教育的温度,就在于及时发现那“将燃未燃”的干草,在风雪来临前,先为他们打开一扇透气的窗。
在名著里照见教育的“人间烟火”
合上《水浒传》,窗外的蝉鸣似乎柔和了许多。上学时读名著,总追求 “高大上”的道理;而今作为教师,却在这些“不完美的英雄”身上,读出了教育最朴素的智慧:它不在教科书里,而在对每个生命的理解里——理解宋江的“理想与局限”,便懂得教育不是“塑造完美”;理解李逵的“粗野与赤诚”,便学会用欣赏代替批评;理解林冲的“隐忍与爆发”,便知道要给沉默者多一份关注。
这个暑期,常读常新的《水浒传》,让我更坚定一点:教育者的使命,从来不是培养“梁山好汉”,而是陪每个学生在自己的“人生梁山”上,既活得痛快,又懂得担当。而这份懂得,或许就是“悦读”最好的馈赠。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