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十六岁时初次翻开《平凡的世界》,我像个闯入者般在双水村的黄土坡上跌跌撞撞,被孙少平啃黑馍的场景刺痛,为田晓霞的牺牲痛哭流涕。几年后重读这部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时,突然发现那些曾被我视为苦难注脚的故事,早已在岁月沉淀中化作照进现实的精神微光。
当孙少安在砖厂倒闭后蹲在塬上抽烟,当孙少平在大亚湾煤矿的矿井下数着掌纹里的煤屑,我终于读懂路遥笔下的苦难从不是廉价的煽情。双水村的黄土高原上,每道沟壑都是命运的刻痕,但孙家兄弟从未陷入受害者的自怨——少安用皴裂的手掌捧起新砖窑的第一抔土,少平把田晓霞的笔记本贴在胸口走向更深的巷道。这种“在荆棘里种玫瑰”的生存智慧,让苦难升华为生命能量的孵化器。就像贺秀莲在窑洞里熬的那锅酸菜白面糊,酸涩中蒸腾着暖意,提醒我们苦难的价值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唤醒灵魂深处的抗争意识。
重读时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双水村,田福军在县委大院踱步的皮鞋声,与孙少安在自留地踩出的布鞋印,共同编织着时代转型的肌理。少平拒绝哥哥的砖厂邀请,选择成为“矿区的揽工汉”,在当时阅读中让我困惑的决定,如今看来恰是一代青年精神觉醒的隐喻——他们不愿困守土地的馈赠,更想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找个体价值的坐标系。就像田晓霞在暴雨中抢救儿童的壮举,看似偶然的牺牲背后,是理想主义者对生命意义的必然抉择,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更显珍贵。
合上书页时,窗台上的绿萝正攀着窗框向上生长,忽然想起少平在煤矿宿舍墙上贴的那张《参考消息》。这个细节曾被我忽略,此刻却成为理解整部作品的钥匙: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主人公们始终保持着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少安在煤油灯下读《人民日报》,少平在工棚里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在平凡生活中构筑的精神高地,让他们在苦难中保持着人的尊严与高贵。就像润叶在婚姻困境中坚守的良知,秀莲在病魔缠身时绽放的笑容,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双水村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的剪影,但那些在黄土高原上奔跑的灵魂,依然在叩击着当代青年的心扉。当我们抱怨内卷焦虑时,是否还记得少平在煤矿井下读书的身影?当我们沉迷碎片化娱乐时,是否忘记了晓霞在暴雨中传递的精神火炬?重读经典的意义,不在于复刻过去的感动,而在于让那些沉淀在时光中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的语境下重新焕发活力。正如路遥在创作随笔中所说:我们需要的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理想主义。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世界里,以阅读为舟,渡向精神的高原,让经典的光芒照亮青春的征途。
文/张宏源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陈荻雁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