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瓦尔登湖》湖畔寻找生活的减法

:2025年07月30日 新京报
分享到: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在我的书架上已经静卧多年,每次手指掠过书脊时都会产生一丝愧疚——这样一部经典之作,我竟迟迟未能真正走进它。于是,在春季读书月,我选择了这本书作为伴读书籍。在七天的阅读时光里,我每天拨出约两小时与梭罗对话,常常是在晨光熹微的阳台,或是夜深人静时的床头灯下。随着书页翻动,我逐渐明白,这本书等待的不是我有空闲时间,而是等我准备好接受它的思想冲击。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梭罗在开篇这样宣告。1845年,这位哈佛毕业生拿起斧头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亲手搭建了一座小木屋,开始了为期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的独居实验。这种看似极端的生活方式背后,是对工业革命初期物质主义泛滥的清醒抵抗。当我读到“我们的发明常常是些漂亮的玩具,分散了我们对严肃事物的注意力”时,不禁联想到当下我们被智能手机和各种数字产品包围的生活状态。梭罗的批判穿越了近两个世纪,依然精准地击中了现代文明的痛点。

在《经济篇》中,梭罗详细记录了他建屋、种豆、钓鱼的收支情况,用事实证明俭朴生活不仅可行,还能带来精神富足。他计算出一年只需工作六周即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其余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思考和亲近自然。这种生活方式与当代人工作-消费-债务的循环形成鲜明对比。我合上书页计算自己每月真正必要的开支,惊讶地发现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花费用于购买“并非生存必需,而是为了他人眼光”的物品。梭罗的账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生活中多少冗余之物。

“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地生活”,梭罗的这句话在我心中激起回响。在湖边独处的日子里,他观察四季更迭、冰湖解冻、蚂蚁战争,这些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反观我自己,已经多久没有连续一小时不查看手机?当梭罗描述他听到的每一种鸟鸣时,我意识到自己每天经过的小径旁也有鸟叫,却从未驻足辨认。阅读这些段落时,我尝试在每天通勤路上关闭耳机,倾听城市中的自然声音,竟发现教学楼前的花坛里藏着一个小型生态系统——这种重新发现的惊喜,正是梭罗送给现代读者的礼物。

书中对阅读的论述也令我深思。“读书和写书相同,都应该抱着小心谨慎的态度。”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清单——有多少是真正滋养心灵的经典?有多少只是消磨时间的快餐?受此启发,我调整了读书月后续的书单,加入了更多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

最触动我的是梭罗对时间本质的思考。他将时间视为流动的存在而非稀缺资源。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我们常被截止日期和日程表奴役,忘记了生命本应是体验而非任务清单。某个深夜,读到早晨的记忆就是整天的财富时,我决定改变晨间习惯——静坐片刻,观察晨光如何慢慢填满房间。这种小小的仪式感,竟让接下来的一整天都变得不同。

《瓦尔登湖》不是一本教人隐居山林的指南,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保持精神独立的沉思录。梭罗并非要我们所有人都去住木屋,而是邀请我们审视什么是生活真正必需的元素?什么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虚假需求?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清理衣柜里很久未穿的衣服,甚至重新思考了将来职业生涯的选择标准。这些改变不是出于苦行主义,而是为了腾出空间给真正重要的事物——思考的时间、有意义的对话、与自然的联结。

短暂的阅读时光结束了,但《瓦尔登湖》的涟漪将继续扩散。梭罗教会我的不是逃离现代社会,而是在其中开辟一片精神的自留地。读书月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通过经典作品的镜子,看清自己生活的真相,然后有勇气做出改变。

文/缪文珂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杨利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亨利 戴维 瓦尔登湖 我的 架上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在《瓦尔登湖》湖畔寻找生活的减法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