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悦读成长计划|闫振常:在和善与坚定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2025年08月06日 青年说
分享到:

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 闫振常

一本好书如同一盏明灯,既能照亮教育者前行的路,也能照见孩子成长的模样。重读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我依然被书中 “和善而坚定” 的教育哲学深深触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鲜活的生命,我愈发意识到:教育不是单向的 “管教”,而是双向的 “成长”,不是对错误的惩罚,而是对可能性的唤醒。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是具体的教育方法,更是一种 “看见孩子、尊重成长” 的教育姿态。

从 “控制” 到 “合作”:教育理念的觉醒

初读《正面管教》时,我正陷入一种教育的 “疲惫循环”:课堂上总有几个孩子坐不住,批评时低头认错,转身又故态复萌。作业拖沓的学生,催得紧了哭鼻子,放得松了就敷衍 —— 我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用 “严厉” 压制问题,用 “妥协” 平息冲突,却始终找不到让孩子真正 “懂事” 的密码。

书中 “既不惩罚也不骄纵” 的核心主张,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困惑。简・尼尔森说:“惩罚和骄纵都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 —— 惩罚让他们觉得‘强权即真理’,骄纵让他们认为‘自我中心是理所当然’。” 这让我想起班里的小宇同学。他曾因上课打闹被管教,却在日记里写 “老师就是想让我难堪”,后来我试着 “哄着” 他,他又得寸进尺,上课公然吃零食。这两种极端的结果,恰恰印证了 “失衡的教育” 只会制造新的问题。

“和善而坚定” 的平衡之道,其实是在重建教育的 “合作关系”。“和善” 是尊重孩子的感受 —— 当小宇再次打闹时,我蹲下来问他 “是不是觉得这节课有点无聊”,他愣了一下,点头说 “想举手回答问题,但总抢不过别人”。“坚定” 是守住规则的边界 —— 我告诉他 “举手发言是规则,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你有机会表达”。那天之后,我们约定 “他举左手时我优先叫他”,他的打闹行为竟奇迹般减少了。

这种转变让我明白:教育者的 “费力”,往往源于把自己放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当我们放下 “我要管你” 的执念,转而思考 “我们一起解决”,教育的阻力便会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在实践中扎根:正面管教的深层感悟

相信孩子,就是相信 “成长的可能性”。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四岁孩子打翻了牛奶,妈妈没有责备,而是说 “我们一起把它清理干净吧”,并递给孩子一块海绵。这个场景颠覆了我对 “孩子犯错” 的认知 —— 我们总怕孩子搞砸,却忘了 “搞砸” 本身就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班里的卫生委员小琪曾让我头疼。她总把扫帚摆得歪歪扭扭,擦黑板也留着边角。我几次想替她重做,却想起书中 “相信孩子” 的主张。于是我换了种方式:“你觉得今天的卫生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她盯着歪扫帚,小声说 “摆不齐”。我没有直接教她,而是问 “你觉得用什么办法能让它们站整齐?” 第二天,她带来了一卷细细的透明胶带,在墙面贴了一条平行直线:“一端靠墙一面沿着线摆,就不会歪了。”

这件事让我明白:所谓 “相信孩子”,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给他们 “试错的权利” 和 “思考的空间”。当我们替孩子解决问题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 “成为自己” 的机会。就像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不是失败,而是学会平衡的必经之路。

跳出 “成人视角”:教育需要 “儿童思维”

我们常说 “要懂孩子”,但真正能放下成人傲慢的教育者并不多。书中 “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实际” 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偏见:我曾要求一年级学生 “上课必须坐直 40 分钟”,却忘了他们的注意力周期最多只有 20 分钟。我曾批评学生 “画画不像样”,却没意识到对孩子来说,色彩的表达比 “像不像” 更重要。

去年教三年级时,班里流行玩 “哪吒卡片”,不少孩子上课偷偷交换,我几次没收都没用。后来我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被没收心爱的东西会是什么感受?于是我和孩子们约定:“每天课间留 10 分钟‘卡片分享时间’,但上课必须把卡片放进‘成长盒’。” 没想到,这个办法彻底解决了问题 —— 孩子们感受到被尊重,反而更愿意遵守规则。

教育的公平,首先是 “认知的公平”。不拿成人的标准丈量孩子的世界,不把 “我的期待” 变成 “你的压力”。就像农民不会要求麦苗长得像大树,真正的教育者也该懂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

“暂停” 不是退缩,而是教育的 “缓冲带”。

“当你生气时,先离开现场”—— 这个简单的方法,我在课堂上试了无数次,每次都有新的体会。有一次,两个男生在课堂上打架,我气得发抖,差点脱口而出 “滚出去”。但我想起书中的 “暂停原则”,转身走出教室,在走廊深呼吸了三分钟。

再次回到教室时,我平静地说:“我刚才很生气,因为打架会伤害到彼此。现在我们都冷静下来了,能说说为什么打架吗?” 原来,他们是为了 “谁先擦黑板” 争执。最后,他们自己商量出 “轮流擦,每人擦一天” 的办法。

后来我发现,“暂停” 的魔力不仅在于平息情绪,更在于给孩子 “模仿冷静” 的机会。当老师能控制自己的脾气时,其实是在教孩子 “如何处理愤怒”。就像暴雨天的伞,不是阻止下雨,而是给双方一个 “不被淋湿” 的空间。

赞扬与鼓励:两种 “爱的语言” 的边界

书中对 “赞扬” 与 “鼓励” 的区分,解开了我长期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孩子被夸多了,反而更怕失败?原来,“你真聪明” 这类赞扬是 “有条件的认可”,会让孩子觉得 “只有做好了才值得被爱”;而 “你刚才很努力” 这种鼓励是 “无条件的接纳”,能让孩子明白 “即使没做好,你的付出也有意义”。

我在班里做过一个实验:对小组合作中表现好的学生,不说 “你们组真棒”,而是说 “我看到你们为了说服对方,各自查了资料,这种坚持很了不起”。一个月后,孩子们的合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因为他们关注的不再是 “是否被表扬”,而是 “自己做了什么”。

这让我想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的技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真正的鼓励,是帮孩子建立 “内在评价体系”—— 让他们知道,价值感不是来自别人的掌声,而是源于对自己的认可。

“我都是为你好” 这句话,藏着多少教育者的傲慢?我们总在孩子犯错后急于 “教育”,却忘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解决问题”,而不是 “证明谁对谁错”。班里的小航曾把同学的作业本撕了,我没有批评他,而是问:“你现在打算怎么弥补?” 他愣住了,显然没想过这个问题。在我的引导下,他不仅道歉,还主动帮同学补写了作业。更意外的是,从那以后,他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

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当我们说 “你错了” 时,孩子想到的是 “如何辩解”,当我们问 “怎么办” 时,孩子思考的是 “如何负责”。教育不该是 “秋后算账”,而应是 “向前看”—— 就像园丁不会因为幼苗歪了而责骂它,而是轻轻扶它一把,让它继续向上生长。

教育者的 “自我成长”:与孩子共赴一场修行

重读《正面管教》,我愈发觉得:教育者的修行,其实是 “与孩子一起补课”—— 补我们童年缺失的尊重,补我们成长中错过的理解。当我学会用 “和善而坚定” 的态度对待学生时,也终于学会了用这种态度对待自己:不再因一次教学失误而苛责,也不再因暂时的困难而退缩。

在这些年级学习中,总有一些同学的学习成绩是达不到预期的,面对这些孩子家长很失落,我也一度很沮丧。但想起书中 “关注长期效果” 的观点,我释然了:比起分数,孩子们学会了 “自己整理书包”“主动帮助同学”“犯错后说对不起”,这些难道不是更重要的成长吗?

正面管教的真谛,从来不是 “管住孩子”,而是 “唤醒彼此”:孩子在我们的理解中学会尊重,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学会谦卑。就像两棵并肩的树,根在地下相连,叶在风中相触,各自生长,又彼此滋养。我忽然明白:所谓 “正面管教”,不过是教育者用真诚的爱,为孩子铺一条 “可以犯错、可以思考、可以成为自己” 的路。而我们,不过是这条路上的同行者 —— 带着敬畏之心,与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齐鲁晚报 齐鲁 记者 实习生 策划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教师悦读成长计划|闫振常:在和善与坚定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