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古营集镇中学教师 李单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学生们稚嫩的脸庞上,总会让我想起那个秋日 —— 我第一次将 AI 教学系统带进课堂的日子。
深耕初中道法讲台十余载,我曾无数次叩问:如何让抽象的法治精神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田?直到数字技术如清泉般注入教育园地,那些悬而未决的教学难题才慢慢有了答案。
在齐鲁大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我始终以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为使命,在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领域探索实践,以数字思维诠释教育家精神,与学生们一同见证技术与教育碰撞出的温暖火花。
破局:AI 叩开沉默课堂
乡村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曾长期被 “教师讲法条,学生划重点” 的模式禁锢。班里的小宇是典型的 “课堂隐形人”,每次提问都把头埋得很低,仿佛想藏进课桌缝隙,可作业本上的字迹却透着不服输的倔强。像他这样的孩子并非不愿参与,而是传统教学 “一刀切” 的知识供给方式,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 这正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亟待破解的 “急难愁盼”。
2024 年春天,学校引入的智能教学平台带来了转机。系统能实时捕捉学生答题数据,通过算法生成个性化学习图谱,如同为每个学生绘制专属 “知识地图”。在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课,平台显示 65% 的学生对交通规则掌握扎实,但 82% 的学生在理解 “网络规则” 时存在盲区。更惊喜的是,数据显示小宇在 “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讨论区虽未发言,却有 17 次浏览记录,远超班级平均水平。
基于这些发现,我重新设计教学方案: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推送 “网络谣言案例解析” 短视频,用故事助其理解抽象规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 “校园规则修订提案” 实践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认知。
课后,我将小宇浏览过的讨论话题整理成思维导图给他,这个沉默的男孩第一次抬头说:“老师,我觉得弹幕礼仪也该算网络规则。” 那一刻,他眼里闪着光。我忽然明白,AI 正是将 “乐教爱生” 的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实践的利器,让我们听见每个学生内心的声音,让教育公平从理念落地为 “因材施教” 的行动。
沉浸:VR 点亮法治温度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那些厚重的历史瞬间和深刻的法律精神,如何让十五岁的孩子真正理解?这是我多年来践行 “改革创新” 精神的探索方向。教授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一课时,我曾用图片和文字还原 2018 年宪法宣誓仪式,可学生们眼神依旧迷茫。直到 VR 技术融入 “科学教育加法” 实践,抽象的政治概念才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我们带着 VR 设备走进 “虚拟人民大会堂”,当学生们 “站” 在庄严肃穆的会场,亲眼见证国家工作人员举拳宣誓的瞬间,教室异常安静。平时最调皮的小浩摘下设备时眼圈泛红:“老师,我好像明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是口号了,在那里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更动容的是 “模拟法庭” 实践课。在 VR 构建的法庭场景中,学生们分别扮演法官、公诉人、辩护人等角色。因父母离异而郁郁寡欢的小敏,平时课堂上沉默寡言,可在扮演未成年人案件诉讼代理人时,她引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为 “当事人”辩护,逻辑清晰、情感真挚,仿佛真在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争取权益。课后她说:“老师,原来法律真能保护像我这样的孩子。以后我想当律师,帮助更多人。”
VR 搭建的不仅是知识桥梁,更是情感共鸣的纽带,这正是科学教育加法的生动实践,让法治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生长,让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使命在技术赋能中更具穿透力。
数据:代码藏着成长密码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让我在教育评价改革中找到新突破口。传统成绩单上冰冷的数字,从未像分布式账本里的成长轨迹那样生动。小琪总爱迟到,作业本常只写寥寥几笔,在传统评价体系里无疑是 “问题学生”。但区块链记录的课后活动数据显示,她在 “校园普法小剧场” 项目中提交了 12 版剧本修改稿,3 个作品被选为年级示范案例。
顺着线索我了解到,小琪母亲早出晚归做保洁,她每天要送妹妹去幼儿园才上学,所以经常迟到。那些深夜修改的剧本,是她在妹妹睡熟后趴在餐桌上完成的。班会课上,我展示区块链记录的创作时间轴,当同学们看到“23:17”“05:42” 的修改记录时,教室里响起自发的掌声。小琪眼眶湿润了,此后像变了个人,不仅牵头成立 “法治戏剧社”,还带社员走进社区表演,用艺术诠释法律温度。
这些不可篡改的数据,如同教育田野里的 “生长记录仪”,让每个学生的独特光芒都不被忽视。当 AI 算法遇上教育智慧,冰冷的代码便有了温暖底色 —— 这正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不再以单一分数论英雄,而是用多元数据勾勒学生完整画像。这种评价革新,是 “甘于奉献” 的教育家精神在数字时代的延伸,让每个孩子在被看见、被理解中实现自我成长。
守望:初心书写教育担当
小林曾是各科老师头疼的学生,上课躲在后排刷短视频,作业几乎不交,成绩一落千丈。但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向善向好的可能 —— 这是 “乐教爱生” 的初心给予我的信念。一次,智能平台监测到他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章节的相关视频观看时长超 20 小时。这个异常数据让我意识到,他并非对学习无兴趣,只是需要合适的切入点。
我特意在课堂设计 “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 辩论环节,小林果然主动举手。他列举的多个案例都来自亲身经历,观点犀利且有深度。他说:“我以前觉得网络是法外之地,看了那些案例才知道,网络也需要规则和法律约束。” 课后得知,他曾因沉迷网游差点辍学,是社区法律援助站的叔叔帮他走出困境,所以对这方面内容格外关注。如今,他用 AI 技术制作的 “青少年网络保护” 系列普法短视频,在校园公众号点击量破万,成了小有名气的 “普法先锋”。这个曾经的 “问题学生”,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法治精神的力量 —— 这正是我们用数字思维破解学生发展难题的生动例证。
去年冬天,邻县支教老师带学生来交流,山区孩子戴上 VR 眼镜 “走进” 人民法院审判庭时,眼中的好奇与震撼让我难忘。他们多来自偏远山村,很少接触新鲜事物。我们通过云端共享AI 教学资源库,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互动习题跨越城乡沟壑,让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同一套知识图谱下成长 —— 这正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具体实践。
有个叫朵朵的山区女孩在回信中写道:“老师,通过智能平台的模拟调解,我帮爸爸妈妈解决了吵架的问题。” 原来她运用课堂学到的 “人民调解” 知识,结合平台案例解析,成功劝说父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土地纠纷。收到信时,我无比欣慰。数字技术像一双翅膀,让优质教育资源飞向每个需要的角落,让法治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生根发芽 —— 这正是我们齐鲁教育人 “胸怀国之大者”,为教育强省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担当。
沉思:精神锚定改革航向
在 AI 深度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困惑与启示始终相伴。当算法能精准预测学生知识盲区,我们是否还需要 “不期而遇” 的教学灵感?当区块链记录学生每一次进步,教育评价是否会陷入数据崇拜?这些追问让我明白,技术终究是手段,教育的本质仍是人与人的精神对话,是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初心使命。
记得有次系统故障,无法调取预习数据,我临时改为小组辩论。意外的是,平时 AI 分析中表现平平的小团队,竟碰撞出惊人思维火花。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就 “中学生是否该带手机进校园” 展开激烈讨论,提出诸多有价值的观点。那个下午,没有数据支撑和算法推荐,只有思想交锋与情感流动。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字思维不是技术堆砌,而是用技术放大教育的人文价值 —— 正如一本杂志所倡导的,让每个教学决策贴近学生真实需求,让技术服务于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的根本问题。
如今,立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潮头,时代的召唤催我深耕不辍。而我也顺利取得人工智能高级工程师证书,这份经历让我愈发笃定:教育家精神,在于技术迭代中坚守育人初心,于数据洪流中保持教育温情。当齐鲁校园里,AI 智慧与教师的爱心交织成网,数字技术与教育理想同频共振,我们必将培养出既懂技术伦理、又守法治精神的新时代少年,为教育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暮色漫进教室,智能灯光随学生离去渐次熄灭,但数字技术点亮的心灵闪耀着不灭的光。这光芒里,有技术的温度、教育的深情,更有齐鲁教育人踔厉奋发的赤诚。未来的教育路上,我将带着这份赤诚,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用数字思维推动课堂变革,让 AI 真正赋能教育,让每个学生在数字时代绽放光彩 —— 为教育强省建设尽己之力。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