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高中生不再选文科

:2025年08月07日 教育家
分享到:

近年来,多个省份开始实行新高考选科模式,再加上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变化,文科生要面临激烈的升学竞争。这种情况下,不少高中的文科班数量大幅缩减。在理工科招生比例逐步加大的大背景下,高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郭春雨

编者按:“理科热”下,文科报考遇“寒流”。近年来,多个省份开始实行新高考选科模式,再加上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变化,文科生要面临激烈的升学竞争。这种情况下,不少高中的文科班数量大幅缩减。在理工科招生比例逐步加大的大背景下,高中文科班正经历着怎样的变化?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全球化的文科“寒潮”下,不少高校缩减文科专业。与此同时,国内众多省份实施“新高考”政策后,文科专业录取门槛明显提高。压力层层向下传递,高中生们用行动站队,选择“历史、政治、地理”的文科班学生大规模减少,文理科班呈现冰火两重天。

济南中招会现场

高中生的选择

7月底,正值各高中集中录取新生并发放通知书的时段。

新生完成登记后,张琳所在的高中会同步开展预选科登记工作,提前摸清考生的选科倾向。2025 级新生共有1200人,可在登记结果中,选科意向为“历史、地理、政治”组合的考生,竟然不足100名。

作为这所“头部”高中的班主任,张琳对这样的结果并非毫无预料。近年来文理科专业的调整与高考政策的变化,早已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埋下了对文科的观望与犹豫。但当具体数字摆在眼前时,那悬殊的比例还是让她心头一沉——数字上的直观落差,比任何统计报告都更能让她感受到文科在当下教育选择中的式微。

“新高考”改革分为“3+3”方案和“3+1+2”方案。“3+3”方案——即考生高考共考6科,前一个“3”是指语数外三科,所有考生都必考;后一个“3”,是由考生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3+1+2”新高考模式则更突出了文理科的选择:“3”为语文、数学、外语必考,“1”是在物理和历史中任选1门,“2”则是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任选2门。这场改革从2014年开始,历经10年逐批试点,已经在国内29个省份全面推开。

无论是哪种新高考模式,物理和化学,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三科选择中的前两位。

张琳是语文老师,作为主课老师,不管学生选择什么科目,对她来说影响都不大。但是“史地政”组合的逐渐没落,还是让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

原本学校是高二才开始选科,但是由于家长和学生们的要求,后来改为高一下学期就开始选科。之前选科之前就有文科的老师跟她“告状”,学生在他的课上学别的科目,布置的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对这些情况,张琳也只能一边安抚任课老师,一边跟学生讲“都要考”,但对于已经确定选科的学生,这无疑是句苍白的提醒。就像有一次历史课,她路过时瞥见后排几个选了“物、化、生”的学生,把历史书垫在底下,埋头演算物理题。点名批评时,有学生直接反问:“老师,我以后又不学这个,及格不就行了?”

那些不属于自己选课组合里的科目,就像被提前划掉的选项,再难激起半分重视。

理科上大学更“容易”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选择理科,更多的是出于现实选择。

2021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简称《指引》),并于2024年正式实施。在《指引》中,理工农医专业要求“物化双选”的比例超过九成。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大学的专业,需要考生选择物理、化学这种理科科目,而选择了历史、政治、地理科目的考生,在专业报考上会受限极大。

另外,在新高考的规则框架里,不少热度高、薪资优的专业,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对于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有着清晰的选科限定。有相关统计结果显示,选了 “物理 + 化学” 组合的学生,能够报考的专业比例超过 96%。例如清华大学,工科试验班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等专业,都明确要求考生选考物理和化学。此外,各个大学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这类热门专业,对物理和化学也有着严格的选科规定。

济南中招会现场

数据折射在个体之上,这种困境则更加突出。

这个7月,比炎热夏天更让很多高考生家长焦灼的,是报考和录取。

“选科有物理吗?理科能报,选历史的纯文科报不了。”在咨询了众多大学的录取预估分后,林林的父母再一次忍不住提起选科的事:“早跟你说选‘物化生’,同样的分数根本上不了一样的大学。”

林林今年考了470分,超过441分的普通类一段分数线29分,然而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因为选科是“史地政”,面临着省内本科几乎“无校可报”的困境。

“我基本问遍了山东所有的本科学校,包括民办和公办的学校,没有我能稳报的。”林林告诉记者,学校招办老师在听到他的选科后,基本给出的答案都是“可以冲一下,但是很悬。”

然而,如果是同样的分数选择了理科,则选择面就大了很多,很多本科院校甚至是“选科物理化学的考生,过线就行。”

根据山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5年普通高考各科类各分数段成绩数据,特招线521分及以上的138878人中,选考物理的有90291人,占比65.01%;选考化学的有88908人,占比64.02%;选考生物的有71270人,占比51.32%。与此相对的是,选考政治的有54010人,占比38.89%;选考历史的有48511人,占比34.93%;选考地理的有63644人,占比45.83%。

满屏尽是期盼的眼神,山东高考招生咨询会上探未来

这样就意味着,选择“物化生”组合的考生数量上不仅有压倒性优势,分数上也出现了断层。

高中班主任王晨告诉记者,学生选择理科,除了高考专业选择上的“枷锁”,学科难度也是重要考量。在传统高考模式下,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在考试范围和难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新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数学试卷不再区分文理科。这对于文科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度增加的挑战。“新高考”的数学试卷更加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选科中有物理,对于考生提升整体理科思维有明显帮助。

此外,在“3+1+2” 新高考模式里,两科 “再选科目”实行“赋分制”,具体来说,就是先依据考生的原始分进行排序,再按比例划分等级,然后赋予对应分数。

这样一来,选择物理学科的学生,往往考不高的分就有机会上本科;可历史学科想拿高分却并不容易,主观题多、评分弹性大,这是文科的固有特质导致的,很难做到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

满屏尽是期盼的眼神,山东高考招生咨询会上探未来

背后的全球文科“寒潮”

实际上,越是重点高中,选科的倾斜对比就越明显。

暑假还没过半的时候,小敏的高中物理、生物、化学班课程已经学了四个单元。

中考后第三天,小敏就进了高中辅导班。按照小敏的成绩,考上高中没有悬念,“物化生”选科组合早就在初三就已经确定。

”有学长学姐们给我传授经验,说一定得选‘物化生’,学校最好的实验室、兴趣小组等,都围绕着理科展开。只有选了理科,才能享受到好高中的好资源。”

按照学校内部约定俗成的称呼,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生属于“理科班”,选择历史、地理、政治的属于“文科班”。

文理班之间彷佛有一条看不见“鄙视链”,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在理科班,学校为尖子生们设置的“实验班”“航空班”“竞赛班”,配备了最优质的师资,也都服务于“理科班”。

高二学生筱筱告诉记者,“选了纯文科的同学,都不好意思对外说。年级前100名的同学如果选了历史,老师都会找他们谈话。”

筱筱说,有同学选了物理后“学的很痛苦”,但是为了更好的升学机会,只能让兴趣让位于升学。

若将个体的境遇比作水面的涟漪,那么层层漾开的波纹便足以映照出整个湖面的态势——文科的式微,正是全球化浪潮持续冲刷的结果。

高考结束后,家长鲜花赠考生

在人工智能时代,当下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立刻类专业的支撑。“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2024年年底,这个话题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讨论的热潮。

首当其冲的是哈佛大学。2024年9月,哈佛大学校报《深红》发布消息,本科学院取消了至少20多个系30多门秋季课程,其中文科专业是重灾区;2024年3月,英国肯特大学宣布逐步淘汰6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包括艺术史、人类学、健康与社会关怀、新闻学、音乐与音频技术、哲学和宗教研究,无一例外是文科专业。

与此同时,据媒体公开报道,2024年底,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宣布将有24个学科项目面临关闭、暂停或合并,以实现资源优化。削减主要集中在学生入学率低或需求较小的学科,包括语言、文学和教育等。近年来,这些专业的学生入学人数持续下滑,被视为被裁的重点。

与此同时,文科“消亡”,在全世界形成了一股浪潮。《新民周刊》在此前报道中统计,牛津大学部分人文社科专业的申请人数连年下滑,哲学、古典文学等专业更是遭遇“冷板凳”;剑桥大学也在调整学科布局,削减了部分艺术史、人类学等专业的招生规模。

日韩也不例外,韩国私立高校德成女子大学宣布从2025年起停止招收法语系和德语系学生,韩国外国语大学2023年已停止首尔之外的龙仁校区的英语、日语等13个系的新生招生。日本早在2015年就爆发过废止文科学部的恐慌,十年来多所大学裁撤文科专业。

在这股全球化的文科“寒冬”中,国内的高校也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文科改革。最引人注目的是复旦大学,2025年2月25日,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2025年春季工作会议上,发表《从破题到破局,关键在落实》的讲话,宣布复旦内部将开始学科调整改革,其中尤为显著的一条是文科招生比例的下降——“文科招生的比例,会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此外,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都纷纷对部分文科专业进行了“优化”——剑指裁撤或调整。

里三层外三层,山东高考咨询会焦灼的家长

时代齿轮正朝着硬核创新加速转动。

在 “文科寒冬” 的舆论讨论中,学生个体的选择倾向清晰可见 ——高中生在选科时对“物化”组合的偏好背后,是国家发展阶段与个体成长策略在时代背景下相互作用形成的鲜明印记。而回顾历史发展脉络,也许这种阶段性的学科选择偏向,会随着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以及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逐步趋向均衡。

对于每一个在高中选科十字路口徘徊的学生来说,这种时代性的学科偏向或许会带来短暂的困惑,但更应被视作一种认知时代的契机——无关文理,守住自己的兴趣与天赋,才能在时代浪潮的起落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采访人物均为化名)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齐鲁晚报 齐鲁 nbsp 记者 春雨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当越来越多高中生不再选文科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