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博士王超宇扎根鱼塘8年养河鲀,研发新品种"中鲀1号"。
看着自己培育的河鲀在水中游得正欢,河海大学2024级海洋科学专业博士王超宇怎么也没想到,高考填志愿时“一心想去看海”的自己会在鱼塘一扎就是8年。这位来自内蒙的草原小伙儿竟成了“新时代养鱼人”。
4年前,刚上研究生的王超宇面对自己原本感兴趣的“河鲀遗传育种”方向,也不禁犯了嘀咕:“难道要天天泡在鱼塘里?我连养鱼都不会,养河鲀能做好吗?”他揣着换课题的念头,敲开了导师、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史燕的办公室门。
迷茫之际,史燕给他讲了一个关于“鱼”的故事。史燕说:“超宇啊,你知道年年有余的‘余’,藏着多少科研人的心血吗?”这一问题,史燕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讲起了中国鱼类育种的往事:“从1950年‘吃鱼难’到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我国鱼类研究前辈们,为了让家家户户有鱼吃,不断创新育种,为获得实验数据无数日夜坚守鱼塘,一辈子只为突破一个品种。年年有‘余’,他不仅是中国人对新一年的无限憧憬,更是朴素的美好愿景。或许你的家乡山坡上了布满了牛羊,可是市场又有多少种鱼呢?作为‘新时代养鱼人’,不仅要增强现有养殖技术,更要打破固有品种,不仅要‘年年有余’,更是让鱼能‘处处可养’!”
导师的一番话语,让王超宇心中有了答案。“我想让我的家乡也能可以养鱼!”随后,他主动申请前往河海大学南通海安河鲀育种基地,开启了“5点看日出、深夜巡鱼塘”的科研生活。
基地的大棚里,夏季温度高达40℃,他守着鱼塘记录河鲀的生长数据;深夜的鱼塘边,他打着手电排查增氧设备,生怕一丝疏忽影响实验;实验室里,他对着DNA测序结果反复思考,只为找到优化种质的关键基因。“养鱼不是‘喂饱就行’,而是用精密的遗传操控,让鱼长得更快、适应更强。”王超宇说,每一次数据突破,都让他离“让家乡养上自己培育的鱼”的梦想更近一步。
如今,看到自己参与研发的“中鲀1号”在水中欢快游动,听渔民们称赞“这新品种长得快、还好养”时,王超宇的眼中满是光亮。“育种就像长江奔海,注定要走曲折的路,但每一步都在靠近目标。”他坦言,让草原也能养上自己培育的鱼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愿把青春“种”在鱼塘里,用所学让“年年有余”变成“处处有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赟
少年志编辑 刘梦琦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