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校园内有抗大五分校旧址,曾培养大量军政干部,师生曾赴前线,传承抗战精神。
>>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我们的学校承载着独特的抗战故事:是战时临时校舍里坚持办学的弦歌不辍,是师生们投笔从戎的热血壮举,是曾作为后方医院、情报站的默默奉献…… 这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如同矗立在校园中的无形丰碑,既记录着烽火岁月里的坚守与抗争,也见证着教育薪火在动荡中的传承。为纪念伟大胜利,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办联合扬子晚报·少年志推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宣传专题“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让我们一同寻访这段不朽的岁月。
正北楼是盐城市初级中学校园里
一座标志性建筑
这里曾是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
(文中简称抗大五分校)的
办学旧址
1940年
刘少奇、陈毅曾在此办公
并在此召开过华中总指挥部会议
这座红色学府
曾有一支特别的
女生队
当年抗大五分校所在地
(现盐城市初级中学正北楼)
怀揣父亲张太雷的家书
她只身穿越火线
抗大五分校学员在上课
1940年11月,为适应华中抗战形势,抗大五分校在江苏盐城成立,由陈毅任校长,赖传珠任副校长,冯定任副校长兼政治部主任。抗大五分校先后共培养、培训了6000余名军政干部,为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的冯伯华,张西蕾夫妇
当时,抗大五分校成立了女生队。女生队队员大多是来自苏南、上海、浙江一带的青年学生,两年前张西蕾刚入伍时也是这样。她在回忆文章《战地红花》中写道,“我们这批年轻姑娘,脱下旧时装,穿上新军装,剪短头发,戴上军帽,脱下皮鞋,穿上草鞋,一个个成为昂首挺胸、威武庄严的革命女战士。”
张太雷及家书
张西蕾的父亲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牺牲时年仅29岁。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常州沦陷。1938年,不满16岁的张西蕾身藏父亲家书前往上海,寻找中共地下党组织。路途中,她孤身一人辗转几天穿越沦陷区,途中被日军盘查扣留了3个小时。这封承载着父亲革命信仰的家书,给了张西蕾无畏前行的勇气和力量。1938年9月,她到达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张西蕾先在新四军教导总队女生队学习,毕业后留队担任教员。在抗大五分校担任女生队指导员,在华中局党校从事教育工作。
张太雷子女:右起张西蕾、张西屏、张一阳
“我的母亲受外公的影响很深,她对能够走外公的路感到十分自豪。”张西蕾之女、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冯海兰向记者介绍说。冯海兰还分享了母亲自述中最喜欢的话:“追寻这烛光,我走着自己坚实、无愧的人生。这烛光就是我的父亲张太雷为民众解放事业不懈追求、英勇奋斗的崇高灵魂。”
战斗学习两不误
她们是抗日骨干
抗大五分校部分女学员
抗大五分校的校训是“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据抗大五分校女生队队长钟屏之子汪培文介绍,在五分校学习期间,母亲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战斗学习两不误。她参加了三次对日军的反“扫荡”战斗,在残酷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汪培文告诉记者,“当时母亲和其他同志带领女学员们在校部、军部驻地周围日夜站岗放哨,敌人来了便与其顽强战斗,不但保卫了校部和军部,还在战斗中一起俘虏了日伪军。”抗大五分校第一期女生队不少人成了抗日队伍的骨干,被称为抗日红色娘子军。
正北楼的“第一课”
抗战精神薪火相传
每年,盐城市初级中学新生的入学第一课,都会在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正北楼内举行。
盐城市初级中学新生入学第一课
盐城市初级中学校长张伟介绍,学校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打造了“江苏省初中铁军文化课程示范基地”项目,构建起多层次红色育人矩阵,有效拓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抗大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图片来源 | 盐城抗大五分校旧址陈列馆、盐城市初级中学
部分资料由张西蕾之女冯海兰提供
来源:办公室
编辑:王筱
审核:朱茂勇 许南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