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首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强化校企科研合作,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构建全链条体系,激发校地融合效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通过打造高效平台、集聚优质资源、加强政策供给等举措,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真正把高校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以有组织科研
破解高校成果转化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科技成果的“富矿”和转化运用的主要供给方。但长期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诸多困境,大量创新成果沉睡在实验室,制约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比如有的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不能转”;有的技术成熟度不高,“不好转”;有的科研人员缺乏工程化经验和专业化能力,“不会转”;有的相关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不愿转”;有的受制于现有制度瓶颈,“不敢转”等。
为破解“五不转”难题、探索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路径,教育部与江苏省于2024年9月签署共建协议,设立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下简称“区域中心”),推动全国优势高校与区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激发校地融合倍增效应,有目标、有组织地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区域中心的核心使命,就是打通高校科研与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实验室成果与产业间的“死亡之谷”问题。
目前区域中心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领域,在南京建有生物医药、信息通信2个分中心,在苏州建有先进材料、生物医药2个分中心,汇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9所优势高校参与建设,搭建了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科研人员能够在中心使用各类先进的仪器设备、获得全面专业的服务,高效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活动。
不同于以往各个学校或团队自发、分散的成果转化方式,区域中心通过“企业出题、协同答题”机制,打破学校、地域边界,推动全国高校优势学科与江苏优势产业高效对接。从前端研究开始,就锚定产业落地的方向,打通从创新成果发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实现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极大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以全链条体系
构建成果转移转化新生态
区域中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集聚,更是创新生态的共生。中心建设以来,江苏紧扣“三到位一保障”(政策到位、资金到位、物理空间到位,体制机制保障)工作要求,拿出超常规政策措施,汇聚“政产学研金”等要素,着力构建全链条转化体系,努力形成“需求同频、资源互通、价值共生”的融合生态。
政策保障方面,围绕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增强科技金融精准供给和营造良好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资产单列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先使用后付费”改革等25项增量政策。
金融支持方面,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制定金融支持区域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出台33条金融政策、设立62个金融产品保障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重点投向高校科技成果,南京、苏州分别组建5亿元规模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
需求导向方面,以产业技术需求为牵引,选派专职人员到高校、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引导科研团队入驻区域中心。常态化举办“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揭榜挂帅”品牌活动,完善高校成果库和企业需求库,促进校企精准对接。
服务集成方面,搭建全国高校共建、共管、共享的“一站式”公共转化平台,形成从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小批量试生产“全链条”服务能力。建立与参建高校的常态化联系对接,采用“一高校一团队”“一院系一小组”“一教授一专员”等方式,提供全方位“管家式”服务。
以技术转移转化为纽带,区域中心搭建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立交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一项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盆景”变成产业化“风景”,形成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最大合力。
以先行示范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江苏是经济大省、科教强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户江苏,既源自江苏的独特优势、丰沃土壤,更是国家层面赋予的探路使命。打造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示范区”,形成“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的创新生态,正是区域中心的任务与目标。
落地一年来,区域中心累计对接全国高校成果5007项,转化落地197项,已具备向全国高校提供服务的能力,在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区域中心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平台,也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汇聚平台,还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平台。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为高校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数据保障与合规性的转移转化支撑体系,构建了从科研经费支持、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壮大应用的全流程全链条基金支持体系。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创新推出“新质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交易超市,集“交易、共享、服务、孵化、交流”五大功能于一体,打造一站式、全链条、集中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秉持“行本教育”理念,通过创新学生培养和评价机制,打破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组织模式,通过“学行交替”本科生培养、真实课题牵引的研究生培养、多学科融合项目制教育探索多样化的创新教育模式,与高校携手培养卓越创新人才。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推出“先使用后付费”机制,降低初创企业风险;同时推出全国首个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专属保险产品“园研保”,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全流程风险保障。
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创新组织机制,区域中心解决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松开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让高校科研人员真切认识到,“我要做成果转化”“成果转化是可以成功的”,并逐渐了解“怎么做科研才能适合转化”,显著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来源:群众杂志
编辑:王筱
审核:朱茂勇 许南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