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校园欺凌、建设平安校园
  • 江苏自考报名-南京网络教育-教育培训--江苏教育黄页
  • 小宋通信商铺江苏移动手机套餐优惠多多
  • 司法考试 公务员考试 PHP教程 自考 注册会计师 会计证 统统免费下

有一份荣耀叫“海安舅舅”!这群教育人讲述了一个长达31年的支教故事

:2019年09月29日 江苏教育报
分享到:

31年,4000公里,先后10批,计280多位海安教师来到云南宁蒗,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以创造性的实践,开创了富有示范性和社会学价值的“宁海模式”,让宁蒗实现了教育翻身——“我是杨昌华,我在清华大学祝福...

31年,4000公里,先后10批,计280多位海安教师来到云南宁蒗,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以创造性的实践,开创了富有示范性和社会学价值的“宁海模式”,让宁蒗实现了教育翻身——

“我是杨昌华,我在清华大学祝福老师!”“各位老师,我站在武汉大学标志性的牌坊前为你们祝福!”“我们在云南财经大学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身体健康!”……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云南省宁蒗民族中学“海安班”班主任李忠东,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刚刚送走的毕业班孩子们,从各自考取的高校送来了节日祝福。短短7分多钟的视频,让这个刚强的汉子几次热泪盈眶。

2013年12月李忠东送教下乡(宁利初中)

在很多人看来,云南是个让人神往的地方,短暂的停留、片刻的休憩,能留下很多浪漫而美好的回忆。然而,对包括李忠东在内的280多位海安支教云南宁蒗的教师来说,这里的故事远不止“浪漫”那么简单。

从“倒数第一”到“第一”,

朴素计划走过31年

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部,丽江市东北部、川滇交界处,俗称“小凉山”,辖区内有彝、汉、摩梭等12个民族,共28万人,当前被列为边疆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扶持发展重点县。1984年,宁蒗录取中专生127名、大专生21名,没有一人考取本科。历年中考平均分数,宁蒗与其所在的丽江地区周边县市相差竟达100分。

治穷先治愚。1987年8月,时任宁蒗县委书记的阿苏大岭来到海安等地考察,高质量的海安教育让他眼前一亮。

经协商,宁蒗决定整体引进海安教育机制,并面向海安群体引进教师办一所学校。作为互惠条件,宁蒗每年支持海安部分急需木材。这就是当初的“木材换人才”计划。

1988年,云南宁蒗和江苏海安两地签署教育协定,从两地地名中各取一个字兴办“宁海中学”,至此,“群体引进、保持集中优势、发挥整体效应”的“宁海模式”正式形成。当年8月,一个由33位教育工作者,配以校长、教导主任和各学科教师的班子,作为首轮支教老师,踏上了去往宁蒗的支教路程。辗转一个多星期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

首批支教老师及家属与时任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合影

谁知,第二天,奔腾怒吼的泥石流倾泻而来,冲垮堤坝,冲向操场,冲进支教老师暂时栖身的木板房。被褥行李全都浸泡在数尺深的泥浆里。

今年70岁的景宝明当年以教导主任的身份到宁蒗支教10年,即使事先已有一定思想准备,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薄弱的学生基础和地区文化差异等依然出乎他的预料。

“没有像样的教学楼,食物欠缺,饮用水要趟沟越坝到数百米外一桶一桶往回抬,海拔高,沸点低,饭煮不熟,食物细菌超标严重,语言障碍,无法沟通……我们不少教职工刚到时因水土不服屡屡生病,一开始大家总盼着回家、回家。”景宝明回忆道。

更让人忧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当年摸底考试成绩一出来,人人傻了眼。初一新生的基础竟然达不到沿海地区小学四年级的平均水平,很多学生连四则混合运算都不会。

很多当地人觉得,这些老师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就要回去了。

然而,没有人退缩。

“我们要把宁海中学打造成这里最好的学校!”带着这样的目标,海安支教教师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着各种困难,把宁蒗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任劳任怨、默默耕耘。

部分支教教师合影

正如海安作家蒋琏在他的《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此后的日子里,宁海中学反复演绎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诸多成语:宵衣旰食,殚精竭虑,水滴石穿……”

1989年7月,宁海中学第一届88名初三毕业生中,22人考取昆明、丽江等地中等专业学校,26人考取县内外重点高中。人均考分、升学率在宁蒗排第一,在丽江名列前茅。全县语文、数学和政治学科的第一名全部出自宁海中学。

1990年,该校又奇迹般地夺取丽江地区中考桂冠。其后,由海安老师执教的民族中学高中部,连续10多年蝉联丽江地区高考冠军,高考录取率一直居云南省前列。更有意义的是,该县历史上第一次有学生考入了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

从倒数第一到名列前茅,小凉山沸腾了!

“遇上海安老师”,

    那些被改变的命运

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说道:“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采访中,同是第一批到小凉山支教的刘卫琴笑言,她是看着当初的贫寒学子,如何一步步成为教师、医生、银行行长和机关单位处长的,“如今宁蒗的领导干部,很多都曾是我们海安老师的学生”。很多人感叹:“遇上海安老师,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1985年出生的彝族小伙杨克干,便是支教15年的蒋蓉看着“成为老师、成为领导”的人之一。

蒋蓉上课情景

蒋蓉与少数民族学生在一起

杨克干有4个姐姐,大姐、二姐没上过学便早早嫁人。海安老师来了以后,三姐、四姐先后考取了中专,毕业后在宁蒗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在海安教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宁蒗学子实现了文化翻身。

3年前,宁蒗县教育局在与海安方面探讨后,决定在云南省宁蒗民族中学创办“海安班”,让宁蒗学生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当地人听说“海安班”执教的都是海安老师,原先打算把孩子送到丽江甚至是昆明读书的家长,纷纷改变了主意。

“海安班”学习场景

为了让贫寒的学子安心学习,老师们通过各种渠道为他们募集捐款。第九轮支教教师徐爱辉通过微信朋友圈集资18万元,设立奖学金,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高三学生英语听力考试成绩差,石朗俊老师倡导成立爱心服务队,多方筹集资金为学生配备听力设备,强化听力训练,少数民族子女听力考试整体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今年6月底,宁蒗县委、县政府发来喜报,“海安班”学生包揽丽江市理科高考前四名,班级均分名列丽江第一。全班52人,49人考上一本,其中1人考取清华,2人考取北大。

支教教师家访

海安班经常举行主题班会,帮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31年间,海安老师累计为宁蒗培养教师350多名,培养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大学、中专生1万多名。3万多名宁蒗子弟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也改变着家乡的面貌,宁蒗人口整体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1年悠悠岁月,4000公里迢迢路程。这样的数字,需要多少故事来演绎,多少艰辛来铺就。蒋蓉回忆,节假日往返海安和宁蒗,汽车、火车、步行……“好多次买不到坐票,在火车上站十几个小时到宁蒗,而且人特别多,甚至站着时也只能‘金鸡独立’,累了再换只脚站会儿。”

然而,每当需要在宁蒗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睛和家乡父老亲人的盼望间选择时,他们都选择了前者。

海安班师生合影

支教教师师生合影

海安财政也为此投入4500万元,想方设法帮助支教老师解决工资待遇、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让老师们安心支教。

阿苏大岭曾动情地说:“我们宁蒗人,最尊贵的是舅舅,海安老师就是我们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啊!”一声“舅舅”,是宁蒗人对海安支教教师的最大肯定。

生根的海安效益,

   激活“一池春水”

2001年来到民族中学听完第一堂英语课时,海安支教教师丁爱军有点失望。他感觉当地很多教师缺乏学习,甚至不知该怎么上课。于是丁爱军下定决心,要彻底帮助当地教师进步。他手把手指导,对新课程等进行解读;为全县老师上示范课,让他们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听当地老师的汇报课,不足的地方给予指导……

在他的努力下,当地教师有了很大进步,不仅本校英语教研组的工作很快步入正轨,宁蒗的高中英语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宁蒗县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杨锋元对海安老师带来的新理念、新气象赞叹不已。而海安教师身上所体现出的敬业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学生。宁蒗县委宣传部部长李联鸿和宁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朱天国都是海安教师的学生,他们曾在采访中表示,海安教师这种敬业、负责的态度,深深影响着他们如今的工作和生活。

海安支教教师在教研活动上交流

2014年3月李忠东在民中作教研讲座

31年来,支教教师针对学生基础差、听讲费力的实际,摸索出“讲课慢一点、板书多一点、容量大一点、坡度小一点”“功夫下在备课上,效益出在课堂上,平衡出在辅导上,成绩出在训练上”等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方法。

于忠芳老师的英语情感启发式教学模式,周荣广老师的“语文四步教学法”,赵曙凌老师的数学分层教学法,马祥发老师化学教学的“当堂理解、当堂记忆、当堂检测、当堂巩固”的速战速决法,陈应坚老师的“心诚、脑灵、目勤、眼速、腿快、手宽、法活”班务工作原则等都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当初全部承担宁海中学的教学和管理,做出示范,到后来与本地教师共同执教宁海中学、承办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再到现在的“海安班”,海安教师引领和带动当地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实施“青蓝工程”与年轻教师结对,带出来一批优秀的宁蒗本土教师。全县教育竞争机制也因“宁海模式”而激活。

如今,宁蒗教育已实现大踏步跨越式发展,从当年的倒数第一跃升为丽江教育强县,许多指标甚至在云南省也名列前茅。在宁海精神的激励下,全县掀起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热潮,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组织适龄儿童入学。30多年前,宁蒗上学的女生寥寥无几,现在不但适龄儿童基本都上学,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甚至在学校附近打工租房。

“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在宁蒗,这种渴望和热情,多年来从未减退。从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再到普通老百姓,对海安教师的尊重和重视就是最好的证明。

更为重要的是,海安在将教育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以多种形式援助西部教育振兴的同时,探索了多民族联手兴教之路,进一步增进了民族团结。这种合作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

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对宁蒗支教帮扶工作

海安市人民政府市长于立忠在与宁蒗政府代表团座谈

海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彭晓红、市教育体育局局长章晓丽详细了解民族中学办学情况

“为海安人民争光、为宁蒗人民造福”。先后10批,计280多位海安教师前往宁蒗。他们用坚实的脚印,踏出支教事业的辉煌之路,架起民族团结的友谊之桥。海安赴宁蒗支教群体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江苏省文明新风集体”“江苏民族团结最美人物”等殊荣。

海安市教育体育局局长章晓丽说,宁海两地的教育合作,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民族,必将在民族团结共进的历史长河中,留下闪亮的一笔。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31年 4000公里 先后 10批 海安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1

您在阅读:有一份荣耀叫“海安舅舅”!这群教育人讲述了一个长达31年的支教故事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