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教授丛志远回母校与学弟学妹分享成长故事——
不为名利才能一路向前
丛志远在作精彩报告。 杨新明摄
“用自己的作品,
敲开了美国的艺术大门,
赢得了新泽西威廉帕特森大学青睐,
成为该校美术系终身教授和版画系主任,
在美国开创中国画课程的第一人,
他就是栟茶高级中学72届校友丛志远。”
5月23日下午,栟茶高级中学风淳楼多功能报告厅座无虚席,丛志远教授向学弟学妹们讲述了他从一个农民到闻名世界版画家的成长故事。
“我之所以有今天,是栟中勤奋刻苦的校风熏陶出来的。”丛志远说,他从小喜欢画画,“我的美术基础是栟中培养出来的。”丛教授至今念念不忘母校的培育之恩。
“你画啥想啥,要成为画家,只有靠勤奋。”跨出校门,丛志远铭记恩师徐苏的话,白天干农活,晚上则继续搞创作。“绘画成了我的精神寄托,即便做一辈子的农民,也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爱好。”1973年,丛志远参加工农兵学员创作学习班,被抽到如东县文化馆做“临时工”。馆长是曾任江苏省美术馆第一任馆长的著名画家康平,在以康平为首的一批老师指导下,他勤奋创作,进步很大,第一幅画《毕业回乡》登上《新华日报》,第二幅画《喜迎丰收》入选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
1977年,农民丛志远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成为一名大学生。“踏进南艺校园,我基本功几乎是全班最差的。我下苦功夫追赶,最后名列前茅。”
“学好专业难,学好做人更难。所幸的是,我接触的老师都是境界很高的大师,刘海粟、陈大羽、亚明、沈涛,让我学到了专业之外的很多人生哲理。”丛志远回忆说,情如父子的恩师陈大羽在他大学毕业后,鼓励他,竭力推荐他考研。
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之后,丛志远被南京艺术学院聘为讲师。1988年岁末,贫穷的丛志远依靠陈大羽和亚明两位恩师等人的六幅画,取得一位美国小老板的经济担保,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留学。
丛志远说: “到了美国,我全身心投入攻克语言关,学校、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最艰苦时100美金支撑三个月的生活费。但凭借自己的勤奋,获得中国之星奖学金,连续四年获得罗郁正·邓胡烈奖学金。”
很多初到美国的艺术家,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丛志远却极力寻找东西方文化的共融点。他原来修美术史,改修版画,尝试用中国绘画的坚实功底来完善西方版画艺术,获得成功。1992年至1994年期间,他的作品《篮球的激情》、《篮球颂》、《生命的旋律》等篮球系列版画作品,引起同行的关注。1993年创作的工笔重彩《极乐世界》,获得全美国州际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
“在我的艺术生涯中,2002年8月是值得回忆的一段岁月。由联合国总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中华文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题为‘超越东方和西方’的丛志远个人作品展,在联合国开幕,联合国主墙是从来不提供给画家布展的,通过中国驻联合国使团的协调,主墙破例向我开放。”丛志远说,观展的美国人含蓄地问他:“你的画很像马蒂斯的作品,是不是向他学的。”“马蒂斯学的是东方艺术,我继承的是东方艺术。”铿锵有力的回答赢得当时在场的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夸奖。
“建立全美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中国艺术中心,是我到美国留学时的梦想,历经10年努力,梦想成真;在美国第一个开设中国画课程的也是我。”作为全美华人美术教授协会主席,丛志远行进在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道路上,
“好多人出国留学,奔着高薪。丛老师,您当学生时,学绘画;做老师,教绘画;出国还是为了向世界推介中国画,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你后悔过吗?”面对母校学弟学妹接连提问,丛志远说:“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个画家。在国内,我也有过多次提拔的机会;出国打拼,还有许多次发大财的机会,我一次次放弃了,克服一切困难,就是为了实现人生追求。”回到国内参加江苏发展大会、首届通商大会一路风尘仆仆,昨天中午回到家乡,下午就来到母校的丛志远寄语学弟学妹们:“只有拒绝诱惑,不为名、不为利,才能一路向前,实现人生的目标。”掌声,再一次经久不息。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