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40所首都高校的30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共同演绎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7首歌曲。
自豪、心潮澎湃、铭记一辈子的美好时刻……9月3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上,三千人齐声高歌的旋律激荡人心,军乐团雄壮的铜管乐声威震苍穹,成为当天活动的亮点之一。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来自40所首都高校的30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共同演绎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7首歌曲。活动结束后,来自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多位合唱团成员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现场参与活动时的感受。
把每一个换气口唱齐
“心潮澎湃。”9月3日下午一点,结束活动回到学校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23级本科生辛予溪依然十分激动。几个小时前,她和众多首都高校学生一起站在天安门广场,面向天安门城楼,用歌声为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启幕。
辛予溪告诉记者,自己从今年5月得知有这个活动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我之前在学校的陕公合唱团,在明德堂也参与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歌唱活动。当我知道有机会参与今天的活动时,特别激动。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光荣非常难得的活动,当天我就提交了报名表。”
辛予溪不是声乐专业出身,也未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但她从小就很喜欢唱歌,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之后,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一二·九合唱活动,“传唱红歌非常有意义。今年暑假期间,我还参与了‘人大组歌’接力活动,我们陕公合唱团录制的歌曲就是《保卫黄河》。”
“得知进入合唱团名单之后,我感觉特别骄傲,也特别荣幸。”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研究生姚鳗芸表示,4月8日收到了活动选拔通知时,她也激动万分。
随后,所有成员进入了马不停蹄的排练过程中。在两个月的校内训练中,姚鳗芸和同学们每周一三五都要参加训练。进入到联排阶段,还需要抽出周末时间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合练。
对于合唱团来说,把歌唱齐是最大的难点。大到一首歌的节奏旋律、小到每句话的换气口、收音的长短,都需要整齐划一。“比如歌曲《松花江上》中‘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一句,我们本来习惯性地在‘还有’二字后面换气。但是根据统一的要求,需要在整句话唱完后再换气,中间不能间断。如果每个人的换气口不一样,听起来就会不齐。”姚鳗芸提到,“再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句,要求收尾短促有力。但是我们最开始会在收音的时候有拖拍的情况,就需要通过训练,让大家统一地截断休止。”
即便是已经在中国音乐学院内把歌曲练熟、练齐,等到3000人联排的那天,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6月28日,3000人合唱团在北京建筑大学进行了第一次联排。各个学校在节奏训练中出现的一点差别,都会在联排环节被无限放大。在随后和军乐团进行合排时,这样的差别则更加凸显。
“我们的声乐指导老师,还有军乐团的指挥老师水平非常高,可以敏锐地捕捉到我们哪里没有唱齐,并帮助我们进行调整。声乐指导老师强调了多次哪些地方换气,哪些地方不换气;在和军乐团排练的时候,哪些地方特别不准,指挥老师就会单独挑出来让我们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直到唱准为止。”姚鳗芸回忆。
为了让同学们保持昂扬的活力感,北京交通大学还特别定制了体能训练方案。 图/北京交通大学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完成合唱任务,各个首都高校也为学生们制定了科学严格的排练任务。北京交通大学84名师生累计进行系统化校内外排练36次,人均训练时长256小时。为使同学们保持昂扬的活力感,该校还特别定制了体能训练方案,合唱团成员跑步总里程6802.35公里,相当于绕天安门广场2464.6圈。
从诉说历史伤痛的《松花江上》,到激昂奋进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北京交通大学还邀请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首唱艺术家马子跃分享创作初心,依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99岁抗战老兵翟维俊同志口述实录等,让同学们理解伟大抗战精神、对所唱歌曲有更深的感悟。
“今天唱得比演练时的感情更充沛”
在9月3日阅兵当天,姚鳗芸和同学们凌晨一点在学校集合,吃饭、换演出服,互相整理发型,一切井然有序。4点半左右,经过乘车和安检,合唱团成员到永定门集合。6点,同学们在天安门广场自己的点位就位,并随后准时开始了两次最后的试音准备工作。
《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歌唱祖国》……活动正式开始,首都高校合唱团共演唱了7首歌曲,顺利完成任务。
9月3日上午,仅仅是站在天安门广场,辛予溪就已经大为震撼,“我的位置右边就能看到国旗护卫队挺拔的身姿,他们来的时候迈着整齐的步调,手里的钢枪刺刀还闪着光。”当《保卫黄河》在天安门广场上唱响,曾在学校里无数次唱起这首歌的辛予溪内心有了更多触动,“突然就感觉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真的担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
“即便之前已经参与过三次联排,也见到过受检部队。但今天正式见到阅兵仪式,心情还是完全不一样。”姚鳗芸说道,在阅兵过程中,看到部队士兵踏出的步伐每一次都是那么坚定有力,自己的心情也格外激动。“我觉得今天唱得比之前演练时的感情更加充沛,完完全全地投入了进去。”
辛予溪在天安门广场前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受访者供图
随着阅兵仪式结束,合唱团的任务也正式宣告结束。离场的时候,场上所有的人,不管是学生还是工作人员,不管之前是否认识,都在互相挥手告别。“那一刻心里真的非常不舍。在整个过程中,所有人都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爆发了强大的凝聚力。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特别多的美好,我想这个时刻会一辈子铭记在我的心里。”姚鳗芸说道。
“参与此次活动,更像是一堂课”
从9月3日凌晨集结到活动结束,辛予溪已经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了,“身体其实处于疲惫的状态,但是精神却越往后越兴奋,尤其是看着阅兵仪式的方阵一个个走过,和平鸽放飞、气球升起,那种情绪在《歌唱祖国》的声音里达到了顶峰。我感觉非常荣幸非常幸福能够生活在这样伟大的国家。”
“很荣幸能以首都大学生的身份,参加这次广场大合唱活动。”广场合唱团成员汪明妍是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24级本科生,她经过三次凌晨的全过程演练,回忆起彩排瞬间,她仍然情绪激动。“面向天安门城楼,唱响三千人合唱中属于我的那一份声音,内心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广场合唱团小组长于广泽是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学院24级本科生,他回忆,最初自己是带着对音乐、对歌唱的热爱加入了合唱团。从面试选拔,到三千人合练;从后勤保障,到小组学生工作,这一路走来,虽然遇到许多困难,但都克服了。“参与此次活动,更像是一堂课,让我对合唱的每一首曲目背后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还有与先辈们的时空对话。我们新时代青年学子展现出坚定与自豪,和对先辈们的缅怀、敬畏之情。”于广泽介绍,他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战友”,大家的收获比付出更多。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侗族)大学生,姚鳗芸对这场盛大的阅兵有着更多的感情。“我今天感受到,对祖国的爱已经融入了每一个人的血脉,成为一种本能。这种凝聚力跨越了民族,大家只有一个身份——中华儿女。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感受到身上的使命与责任感;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也更加坚定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许。”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